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时优案文档: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时优案文档: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 2020 语文 人教版 必修 课时 文档 第二 单元 能力 测评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 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就有了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
2、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
3、,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之间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有删改)注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4、。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开始出现了尊体之说。B北宋词坛有人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C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这种做法。D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C项,“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说法错误,从第四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故选C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由词在发展
5、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起笔,转而引入文章的中心话题,即北宋词坛的尊体说。B第二、三段主要论述苏轼尊体,先述说苏轼对词风的改革,再着重分析他创作上有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C第四段重点论述李清照尊体,比较了李、苏观点和做法的不同之处,指出李清照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思想。D文章先指出尊体说的展开大致有两个层面,接着依次从两个层面分析,最后指明两个层面的关系及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指出李清照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思想”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故选C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了改革,这在当时堪称非
6、常另类的表现。B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C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即音乐性。D苏、李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错,文章没有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的内容,原文第四段“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中不被多数人接受的是偏离词的音乐传统的创作。故选D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叶嘉
7、莹:一生与诗词相恋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
8、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
9、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
10、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
11、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有删改)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注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4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
12、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C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A项,“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于文无据,叶嘉莹是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文中并没有直言,只是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5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
13、国大江南北。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D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C项,错在“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原文第三段中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所以,她的治学并不是“独一无二”的。6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答: 答案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培养人才上,设立
14、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重心,然后锁定区域,筛选答案并进行概括。本题信息区间在第36段,分析叶嘉莹在诗词研究方面的贡献,要根据文章内容筛选出传主为此所做的努力和相关事迹。如文章第3段讲述了叶嘉莹对古典诗词研究有所创新,即将西方文学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中;第4段讲述其奔波于大洋两岸教书的过程,并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用来培养人才;第5段讲述其为继承推广古
15、典诗词所做的两件大事;第6段讲述其保留至今的学术成果,她的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根据以上整理,分条作答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她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
16、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17、徒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
18、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超越时空的孤独是李清照绕不过去的人生境遇。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
19、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
20、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声声慢特别是开头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意境,文章以此相关内容开篇,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文章用相当的篇幅叙述了李清照和赵明诚幸福的婚姻
21、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和张汝舟的反目形成对比,突出张汝舟人品的败坏和李清照婚姻的不幸。C从文本提供的背景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中“愁”是指对国运维艰、丈夫病故、金石文物散失、孤独一身、漂泊流离的悲愁,“载不动”突出了愁在其心中的分量。D李清照自视才高,然小女孩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对其身心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是因为她点出了李清照悲剧的根源,击中了其人生的痛处。答案C解析A项,“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分析欠妥,第二段的叙述基调是轻快的;B项,“为了与后文和张汝舟的反目形成对比,突出张汝舟人品的败坏”分析错误,应是为了突出李清照第二次婚姻的不幸,以及这不幸对她心灵的影响;D项,“李清照
22、自视才高”于文无据,“因为她点出了李清照悲剧的根源”分析错误,李清照悲剧的根源不是小女孩的话。8文章题为“乱世中的美神”,请结合文本,说说李清照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答: 答案灵秀的气质和如花的外貌之美;卓越的艺术才华之美;独立不迁的人格之美;忧国忧民的情操之美。(意思对,任答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概括的能力。注意抓住文中“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等关键语句,然后再去概括总结。一是她本身的美貌;二是她所创作诗词金石录的艺术美;三是她宁肯坐牢,也要告发丈夫欺君之罪的独立人格美;四是她对国家的真情美。9有人评价李清照说“她是那个时代了不起的女性”,
2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 答案在“才藻非女子事也”观念占主流的年代,李清照不拘于世俗,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她坚守独立的人格理想,宁肯坐牢,也要告发丈夫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山河破碎,身为女子,她却拥有男儿般的气度和胸怀,心忧国运,情系天下。在一个封建意识极强的时代,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在乱世中尽管遭遇各种不幸,但能够坚守自己的人格理想,拥有心系天下的气度和胸怀,李清照确实展现出了一个伟大女性独特的人格魅力,确实是那个时代了不起的女性。解析李清照之所以能成为那个时代“了不起的女性”,不仅表现在才学上,更重要的是她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心系天下的气度胸怀。后两点容
24、易被忽视,探究时要结合文本全面理解与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
25、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冢旁僧舍,有疾声大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767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