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必修课选修课的思考.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高中语文 必修课 选修课 思考
- 资源描述:
-
1、关于高中语文必修课选修课的思考理想对现实的挑战关于高中语文必修课选修课的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在部分省区的实施,标志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于在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方面的跨越式前进,这一次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较之以往的历次改革,有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甚至与初中语文课改也有重大的区别,其标志则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设。在高中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并非自今日始,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出现,尽管名称和内容不尽相同。2019年版全国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曾有过“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提法,但真正执行的学校并不多,何况在当时的教育背景下,
2、所谓“选修课”不过是为迎接高考而举办的专题讲座而已。如果说新课程标准下的必修课和以往的课程没有太大区别的话(至少在形式上不会带来很大的视觉冲击),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选修课却颠覆了几十年来的语文教材、语文教法和语文学法,给人以巨大的震撼。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描绘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是对教育现实的一次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事物,国家采用先在少数实验区试行然后逐步推开的办法,是十分正确的。这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保证课程改革健康、稳妥地向前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验区传来不少好消息,已取得初步成效,正在深入发展。同时我们也会从各个层面听到一些不
3、同的见解或意见,尤其是存在于一线教师当中的困惑、疑虑和实际困难。收集、研究、吸纳不同意见,对于实施乃至反思、完善课程标准,将会不无裨益。本文着重提出有关选修课的几个问题,以期引起注意和讨论。一、课程的“基础性”问题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其基本目标是致力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使受教育者具备基本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道德水准、能力水准和必要的文化修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性”要体现在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亦即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应该把“基础性”作为一条原则而加以遵循。近年来,学校里的语文教学遭受“应试”的压力,社会上俗文化的盛行,青年一代整体的语文
4、素质下降,所谓“字不成形,话不成句,文不成章”“研究生写不了论文”,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这个问题由来久远,小学、初中的“欠账”很多,高中新生的实际语文能力远没有达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水平;吕叔湘先生27年前批评的中小学生语文“大多数不过关”的“咄咄怪事”依然存在着。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高中语文都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基础性。然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性”却有所失落。这主要表现在: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必修课课时及容量太小,选修课又注重文学赏析而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选修课基本上是阅读赏析课,语言运用教学和实践没有多大的空间;写作教学被淹没在空泛的经典作品的赏析中
5、,难以进行基本的、系统的写作训练。所谓“尝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创作”,既缺乏训练的系列,又不是中学生的当务之急,很难落到实处;人文性高扬,工具性式微,已经渐露端倪。高中三年时间,六个学期,有三个半学期都在选修课里“飘忽”。虽说“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有“应用文”之类的实用能力训练,且不说种类少、分量少,倘若学生不选呢?(“语言文字应用”恐怕不会成为学生选修的“热门”)岂不连这一点点“语用”都落空了吗?选修课采取的是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系列架构,系列中的专题又是以文选的形式来呈现的,并且以作品的赏析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整体上讲,专题肯定是全面而丰富的,但每一个专题却只能是一个“片断
6、”,学生选修的专题犹如一篇篇独立的大“课文”,再加上每个学生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学分的需要,只选修其中的某几个专题,那么他对于中国文学、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将会是局部的、片断的和零碎的。一个接受了基础教育并完成了学业的高中生,在走进大学或走向社会的时候,对于本国的、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史还没有一个起码的系统的了解,作为一个公民,势必会影响到他的素养的提升和文化视野的开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这正像一个儿童,能背诵几首唐诗,读过几本小说,而对中国文学的源远流长和辉煌成就不甚了了一样。学生通过历史课了解国家、民族的过去,通过语文课却不能获得起码的文学史常识,这不能说是正常的现象。20世纪
7、50年代曾经使用过一套按文学史编排的文学课本,虽然也是文选式的,但分年代介绍了系统的文学史常识,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理应给受教育者一个文学史的概念,这不仅对受教育者接受民族文学、民族精神的熏陶有很大好处,即使对学习文学作品本身也会极有帮助。二、选修课的“非语文化”问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由“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5个系列组成。从课程目标的规定来看,“诗歌与散文”和“小说与戏剧”这样的“纯文学”系列,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新闻与传记”重在阅读和理解,而传记作品往往带有很大的文学性;“文化论著研读”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惟有
8、“语言文字应用”多少涉及语文的社会实际运用问题,即应用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就显示出选修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同时也显示出选修课的“非语文化”倾向。再怎么说,选修课也是语文课,而语文课并不等于文学课。语文课的任务首先是要教学生会读书,会作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以训练之。”而学会读书、作文的目的是要学习、掌握一种社会的生存能力;对多数人而言,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写新闻、写传记是无需做的事情。专家告诫我们,“不要把选修课弄成大学中文系”。但是,在当事人(中学师生)眼中,那倒真好像走进了“大学中文系”。只恐怕高中语文的选修课要比现行的大学语文更像大学课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