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四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 课件(共41张PPT).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四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 课件共41张PPT 江苏省 淮安市 集中 高中语文 必修 第四 专题 课件 41 PPT
- 资源描述:
-
1、魏 征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zxxk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解题】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
2、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 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作者简介】学科网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
3、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背景介绍】求木之长()浚()殷()忧谗()邪黜()恶谬()赏垂拱()壅()蔽塞()源
4、载()舟jnynchnchmigngyng【听读正音】chngszi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注释:求:要求,需求。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长(chng):长高。固:使动,使牢固.根本:树根.本:本义是树的根部.浚(jn)疏通。德义:恩德,恩义.义:仁义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注释: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望,求。思:指望。于:介词,对
5、。厚:丰厚。下愚:最愚笨无知,自谦。况:何况。明哲:明智,贤能的人,哲:聪明,有才能。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注释:当:通“掌”主持,掌管。神器:帝位,语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势。域中:天地间。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念:考虑。戒:戒除。以:第一个是动词,用。第二个是同“而”转折连词。翻译
6、: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比喻对比第一段排比学.科.网原文: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注释:凡百:指所有的。元首:指帝王。承:承受,秉承。景:大。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繁:多。克:能够。盖:语气副词,大概。终:坚持到底。翻译: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
7、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成名就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原文: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注释:殷忧:深重的灾难。下:指臣民。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傲:轻视。物:指自己以外的人。一体:整体。行路:陌生的路人。虽:即使。董:监督。以:介词,用。苟:苟且。而:转折连词。免:免于罪罚。怀:怀念,感激。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恭:恭顺。翻译: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
8、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在深重忧患当中一定竭尽诚意对待臣下,成功以后就放纵自己傲视他人。竭尽诚意就能使敌对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他人就会使骨肉亲属也能成为陌生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人们),用声威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除刑罚,却不会感念恩德,表面上恭顺在内心里却不服气。原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注释:惟:只有。覆:颠覆。宜:应该。深:深切。慎:警惕。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事。v时期态度结果v创业竭诚以待下吴越为一体v守业纵情以傲物骨肉为行路v(对比论证
9、)层层推论,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性。原文: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注释:诚:连词,如果。以:表递进,并且。可欲: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戒:通”诫”。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建筑宫殿一类的事情。安:使动,使.安定。高危:高而险。冲:谦虚。牧:修养。语出易“卑以自牧”。下:居于.下,名词作动词。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三驱:围打禽兽时,只合三面,留一面,以示人君的好生之德。翻译: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是可以忽视的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见自己爱
10、好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且危,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要想到古人说的“网开一面”作为限度。原文: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注释:而:递进连词。敬:慎重。雍(yng):堵塞。壅蔽:被蒙蔽。谗:说坏话污蔑别人。正:使动使.端正。黜(ch):排斥。加:施加。以:结果连词,以致。谬赏:不恰当的奖赏。及:施加。滥刑:不加节制地滥用刑律。翻译: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972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