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8、方山子传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宋散文选读
- 资源描述:
-
1、方山子传 苏轼【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2、把握传主的事迹和品质,明确传主独特的个性和人生取向,体会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3、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探究苏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重难点】 1、重点: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传主独特的个性和人生取向2、难点: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把握苏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学习方法】诵读法、问题导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交互式白板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使用说明】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内容为必答题,为思考题。2、如有问题一并填写在“我的疑问”处。【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图片导入-“以帽取人”
2、同学们,你们喜欢戴帽子吗?在现代,为了遮阳、保暖或是美观,任何人都可以佩戴。但是,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帽子不是谁都可以戴的。它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它透露出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老师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帽子图片,我们来做个“以帽取人”的小游戏,请同学在白板上勾画出与图片对应的身份。千万不要张冠李戴哦!帝冕是古代最常用的帝冠,秦汉两代与秦以前各代的帝王多戴用(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乌纱帽后来就成为中国官僚文化的象征。古代庶民或“卑贱执事者”不能戴冠而只可束巾,(这是儒巾,未得功名的读书人所带)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利用白板放大功能放大图片)唐宋时,隐者(白板书写笔功能圈画“
3、隐士”以引起学生重视)常喜戴之。北宋时期,有人因佩戴这种帽子而得名方山子。大家想不想知其事,识其人?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方山子传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学成果。(请同学在白板上作答并说明理由)二、预学检测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 B往往阳狂垢污 阳:古代哲学概念,与“阴”相对 C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施展才能2、下列各组中划线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c) 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B余既耸然异之/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C环堵萧然/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D使从事于期间,今已
4、显闻/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3.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方山子也吃惊地盯着我,问我到这里的原因,我告诉他原因。(请同学在白板上勾画出采分点,重点解释,再口头翻译整句话)4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他的家里四壁萧条,可是他的妻子、子女及奴仆婢女都显出怡然自得(满足)的神情三、整体研学,缘异明情(一)诵读 师:文字不是静默的,它有声亦有情。请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听听哪一位同学的朗读更能你?是毛遂自荐还是大家推荐呢?师:(指出错误读音、断句)生:点评。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节奏情感、感情基调、抑扬顿挫(二)通过预学、诵读,同学们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否用文中的语句
5、回答,苏轼在黄州见到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方山子有怎样的感受?试用一个或两个字概括方山子的形象特征生:余既耸然异之师:异是什么用法?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方山子的形象,可以用哪个字异(怪)(板书:异)师:“异”就是奇异、与众不同,就是特立独行,结合文本梳理一下方山子在哪些方面让苏轼感到奇异?小组讨论3分钟讨论,然后展示。白板设置时间四、课内探究,重点展学1、结合文本梳理一下方山子在哪些方面让苏轼感到奇怪?(白板聚光灯异)生:穿戴奇特: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板书:形貌之异)生: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
6、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板书:生活之异(行为之异)生:方山子少年(侠):血气方刚、一身侠气(豪侠之气)使酒好剑、挥金如土仗义疏财) 壮年(儒):折节读书、胸怀大志(文武全才)晚年(隐):怀才不遇、愤而归隐(板书际遇之异)师:同学们概括的颇为全面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聚光灯)形貌之异、生活之异、际遇之异师:其实,让苏轼感到奇怪的这三个方面,都指向了方山子当时的一个身份,就是当时陈季常已经是一个隐士了(聚光灯,并板书:隐士)方山子放弃了显赫的家世,丰厚的财产,隐去了富贵享乐的生活;他摆脱了名利的诱惑,隐去了对功名的追求,也就是说隐去了很多,那他有没有所得?从文中那句话可以
7、看出?生:有。从文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之一反问句可以看出他是有所得的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中国古代隐士的了解,谈谈方山子的得是什么?生:保持自己的节操不被世俗污染生:放弃世俗的名利,在山林间得到获得了心灵的无拘无束、自在洒脱。师:同学们对隐士的理解很到位。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曾这样说:宁困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赋)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白板拉幕功能)文中方山子对贫贱不感到忧伤,也不热衷于富贵名利,就是为了追求一种“济意”“不累己”的生活。苏轼的耸然异之在另一层面上也说明了方山子与一般的隐士是不同的。那么,隐居之后的方山子还有什么没有隐去?生:从“今几日耳,
8、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精悍,就是精明强干的意思。联系第一段提到的方山子的侠士、儒士、隐士三种角色,精悍之色应该是指向了他的另一种身份侠士。(聚光灯并板书:侠士)我们往往对于仗剑走天涯、行侠赴仗义的侠客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那么什么是侠义精神呢?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大家理解方山子身上的侠气。大家齐读。(拉幕展示)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史记游侠列传轼得罪,捕诣台狱,亲朋多畏避不相见-宋史陈师锡传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相从百余日苏轼岐山五首叙师:看了上面的资料,我们能看出什么信息?生:苏轼遭受“乌台诗案”后,大多数的亲朋因害
9、怕惹祸上身,对苏轼避而远之,但方山子秉承“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精神,依然与苏轼常相往来,给予苏轼温暖的支持与关怀师:的确如此。我们在方山子身上看到了一种凛然之气。那么请同学们回到文本2、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文中哪一句生动而传神体现了方山子的侠义精神?生:闾里之侠皆宗之;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错: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的外在表现)生: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师:细致地分析方山子一系列动作描写背后的深层内涵?生:俯而不答说明方山子在专注地听苏轼被贬至黄州的原因,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与蔑视,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仰
10、而笑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体现了方山子的潇洒、豪放的一面。呼余宿其家表现对苏轼的盛情邀请和关心,以及不畏宵小的勇毅 师:这位同学的解读让老师失去了总结的勇气了。需要指出的是方山子的侠气让我们看到了在隐士们退让的平和之外难能可贵的勇者不惧的刚健这也是方山子的“动人之处”三、点学精讲难点突破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三评价此文:“始侠而今隐,侠处写得豪迈,须眉生动,则隐处益复感慨淋漓,传神手也。”结合文本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传神手”描绘方山子独特的神韵?(板书:奇笔传神)生: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没有从正面刻画方山子享受隐居生活,而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931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