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周四测试练习五201808240114.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揭阳市 第三中学 2017 _2018 学年 语文 上学 周四 测试 练习 201808240114
- 资源描述:
-
1、高二语文周四测试练习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道家以站在世俗之外的心态冷眼旁观,滋生出独特的处世智慧,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与其他诸子哲学相比,道家最显著的特点是守柔尚雌。老子在其书中以“母”“婴儿”“水”等外表柔弱之物为道的喻体以表示其对柔弱的崇尚。不仅仅是老子,庄子在其书中以颜回之卫、叶公子高使齐、颜阖傅卫灵公太子等故事说明,面对强者的压力,弱者的生存之道是以柔弱的姿态应对;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2、”,却因其无用之德得以在混乱的世间生存,看似柔弱的残疾人在强者环伺的世界反而能自我保存。无论对自己的思虑还是欲望,道家都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度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在应接他者时自己内心的安宁与祥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即是说饮食上保证自己吃饱喝足即可,不需要满汉全席、奢侈浪赀。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里庄子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仅追求知识、不知追求生命自身。自我节制的结果是对他者的宽容。老子讲“和光同尘”,庄子讲“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即是说在人世中,需要一种宏阔的心态对待另
3、个与自己不同的他者。但这并不是说道家主张无原则的原谅,老庄对道、德有自己的坚守。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是说万物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存在。人禀受天地之气而来,在世间也需要保持和谐状态。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心莫若和”的说法,意指以虚无之心、平和之境应接事务。其次,自我与他者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道家认为真实呈现的人性是自足的、不喜干涉的,每个人遵循自洽自适的性情,以无为的方式生活在世间,在位者和百姓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百姓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则会形成一个符合人类理想的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对自然环境也是顺应的。庄子曾经指出对于牛马,应该任其逍遥于草地,而不是“络马首穿
4、牛鼻”。再次,道家处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在著名的“楚王遗弓”的故事中,老子藏弓于天下的视野比孔子藏弓于人的视角宏阔得多。道家追寻的最高道德不是儒家信仰的仁德,而是一种不为外在在名利引诱也不为内在思虑控制的自我性情的自然发显,是一种空灵虚静之“虚”德,而不是有着仁义等实质内涵的“实”德,是为“游心乎德之和”“道通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 (摘编自杨杰道家处世之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道家主张限制对外在知识的追求,内收管理权力,节制名利欲望;对人对己应宽容,但不能不讲原则。B道家认为和谐社会顺应自然环境,每个人自由自在,以无为的方
5、式生活,人与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C道家认为人首先要保持自我身心的和谐,然后在建立自我与他者的和谐中,应做到不区分自我与他者。D道家追寻的道德局限于自我,不具有仁义的内涵,但有利于个人修身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先总说道家处世之道的三个作用和特点,然后分三段来具体论述其作用和特点。B第二段论证道家处世之道守尚雌特点时,分别以老子的喻证和庄子的例证来说明。C第四段从自我身心和谐、自我与他者和谐、物我合一三个层次说明道家的和谐观。D文中论述道家处世之道,突出了守柔的技巧、节制的准则、尚和的境界三个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
6、确的一项是( )(3分)A从老子主张饮食不浪费,“藏弓于天下”等思想可以看出道家既立足于现实指导待人接物,又视野开阔,追求超然的境界。B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道家守柔尚雌的哲学可以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规避锋芒的方法以实现自我保护与生存发展。C以老庄之道对待外界,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也要接受他者的不同。因此,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应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处世原则。D道家处世之道有利于探索解决传统思想如何适应现代的问题,也有利于人们深入传统去寻找解决当下自身面临困境的方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挚虞,字仲洽,京兆长安人也。父模,魏太仆卿。虞少事皇甫谧,才学通博,著述
7、不倦。郡檄主簿。虞尝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之所祐者义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顺,所以延福,违此而行,所以速祸。故借之以身,假之以事,引之以正,反之以义,推神明之应于视听之,崇否泰之运于智力之外,以明天命之不可违,故作思游赋。举贤良,与夏侯湛等十七人策为下第,拜中郎。因诏诸贤良方正直言,虞对曰:“臣闻古之圣明,原始以要终,体本以正末。故忧法度之不当,而不忧人物之失所;忧人物之失所,而不忧灾害之流行。诚以法得于此,则物理于彼;人和于下,则灾消于上。”时太庙初建,诏普增位一等。后以主者承诏失旨,改除之。虞上表曰:“臣闻昔之圣明,不爱千乘之国而惜桐叶之信所以重至尊之命而达于万国之诚也。前乙巳赦书,
8、远称先帝遗惠余泽,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驿书班下,被于远近,莫不鸟腾鱼跃,喜蒙德泽。今一旦更以主者思文不审,收既往之之诏,夺已澍之施,臣之愚心窃以为不可。”诏从之。元皇后崩,杜预奏“谅暗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文而唯文称不言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为节皇太子与国为体理宜释服卒哭便除”虞含预书曰:“丧服者,以服表丧。今帝著一日万机,太子监抚之重,以宜夺礼,葬讫除服,变制通理,垂典将来,何必附之于古,使老儒致争哉!”从之。后历秘书监、卫尉卿,从惠帝幸长安。及东军来迎,百官奔散,逐流离鄠、杜之间,转入南山中,粮绝饥甚,拾橡实而食之。后得还洛,历光禄勋、太常卿。时怀帝亲郊外。自元康以来,
9、不亲郊祀,礼仪弛废。虞考正旧典,法物粲然。及洛京荒乱,盗窃纵横,人饥相食。虞素清贫,遂以馁卒。(节选自晋书挚虞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谅暗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文/而唯文称/不言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为节皇太子与国/为体理宜释服/卒哭便除/B谅暗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文/而唯文称不言/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为节/皇太子与国为体/理宜释服/卒哭便除/C谅暗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文而唯文称/不言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为节/皇太子与国为体/理宜释服/卒哭便除/D谅暗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文
10、/而唯文称不言/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为节/皇太子与国/为体理宜释/服卒哭便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郎,为帝王近侍官,担任宫中护卫、侍从。汉代属郎中令,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署长官称中郎将,简称中郎。B贤良方正,与孝廉茂才同为汉代察举的主要科目。被举荐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如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以官职。C崩,指天子、太后、皇后之死,大夫死日“卒”,士死曰“不禄”,“薨”专指诸侯之死。D丧服,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均取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045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