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西 桂林市 中学 高中语文 必修 二囚绿记 教案
- 资源描述:
-
1、囚绿记 教案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院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尤其可敬的是,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由于
2、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7月21日被日本宪兵杀害,年仅34岁。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陆蠡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2写作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烽烟四起中的旧都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之气,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于是写下了囚绿记(抗战前期1938年)。3审美视窗 淳朴的陆蠡从照片上看,陆蠡这个人有一副山里人的倔强的
3、五官,剑眉,大眼睛,宽鼻子,紧抿的嘴唇,嘴角略微下垂,一副认死理的神情。一头浓发向后梳去,一身白衬衣西装领带,又透出书生本色。台州人的硬气,从他的这张脸上就可以看出来了。陆蠡的老朋友吴朗西曾说过: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上学时,同学们在寝室生火把地板烧焦了,却是他一个人站出来承揽了责任,为保全别人自己被迫退学。他的另一位朋友刘西渭说到他的容貌,以为“不仅貌不出众,身体瘦小,而且右眼失明”,但气质淳厚纯朴。由此我还想起作家柯灵对他的评价,这无疑是这张容颜的最好注解:圣泉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门劳作,殷勤地献与世人。他决不“孤芳自赏”,或者“顾影自怜”。
4、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默地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 预习作业1字音识记陆蠡() 瞥见() 移徙()猗郁() 蕈菌() 折叠()涸辙() 婆娑()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了截爽直:_爽快、干脆_急不暇择:_迫切,来不及选择。暇:空闲。_葱茏:_(草木)清翠茂盛_幽囚:_囚禁。_猗郁:_充满生气的样子。_揠苗助长:_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结构图示主旨归纳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
5、,早日摆脱日寇的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突破一 :在作者眼里,绿枝条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
6、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突破二:诵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指出本文描写的对象和线索,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提示“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现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赏绿”“囚绿”“放绿”和“怀绿”。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开门见山,点明题旨,而是用冒头法,从去年夏间的事情写起,娓娓道来,逐层展开。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这简陋、炎热的房间,接着补叙理由:能见到一片绿影。进而写“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并极写“我”对绿色之爱,作者于“山穷水尽”之处,用“忽然”一词,异峰突起,把文章推进中心:囚绿
7、。其间穿插“我”在乡间草屋床下的嫩绿被友人剪除的惋惜。 “我”发现“绿友”追求光明,永远向着阳光,要是没有阳光,它就枯萎变色。至此,作者才借写“绿友”点出“文眼”:它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决定开释这绿友。最后以怀念圆窗和绿友作结。末了的一个问号,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其间,疏密相间(如细写“囚绿”,略写“念绿”),虚实相生(如把装饰“实”的房间的绿移就来装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作者这样匠心地安排,精巧谨严,平实自然,同时又平中见奇,出奇制胜。突破三:课文既然可划分为“寻绿”“赏绿”“囚绿”“释绿”和“怀绿”五个层次,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提示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2高三统考数学文北师大版一轮课件:第六章 第三节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