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三册:10 故都的秋(备课资料).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三册:10 故都的秋备课资料 高中语文 大纲 第三 10 故都 备课 资料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备课资料 一、课文析读1作家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人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人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
2、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 2故都的
3、秋赏析 追寻深沉或许也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郁达夫写作故都的秋前后思想情绪的主旨。1933年4月,郁达夫由上海移家杭州定居。他的本意,大约是要逃避沪上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高压和白色恐怖,同时也远离文艺界的纷争。写于半年前的小说迟桂花,已流露了避世隐居的去意。然而,郁达夫很快就发现,“杭州一隅,也绝不是世外的桃源,这样要捐,那样要税,居民的负担,简直比世界哪一国的首都,都加重了”。当时,中国北方战云密布,继东北沦陷之后,日寇又相继占领了山海关和承德,进而凯觎整个华北乃至全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郁达夫唯有借用自己旧日的诗句来抒写心头的愤懑和无奈:“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在此后一年多的
4、时间里,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或流连诗酒,或徜徉山水,或品茗赏花,或浏览闲书。然而,实际上他生活得并不轻松。一方面,他是一个靠卖文为生的自由职业者,没有别的来源,手停口停;另一方面,一个有责任心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长期从事进步的、革命的文艺活动的经历,又使得他无法忘情于世事,为换钱度日而敷衍塞责,去写那些媚俗的无聊文字。这样一来,他便常陷入想写的不能写,能写的不能写的创作苦闷之中。1933年8月,他在一首记游诗的诗后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创作生活,怕将从此告终矣。”在第二天的日记里,他又这样写道:“想作东西,终不能动笔,当决计离开杭州。
5、”“决计离开杭州”自然只是愤言而已,但如果用这里的“杭州”指代内外夹击,庸碌烦闷的日常生活,则大体上是符合郁达夫彼时彼地的思想情绪的实际上,故都的秋的“抑南扬北”的抒情基调,对于人在南国之秋中只能“混混沌沌”度日的鄙夷,似乎还保留着“决计离开杭州”的余愤。 1934年7月,郁达夫在难耐的酷热中“决计离开杭州”(当然只是暂时的),去青岛避暑。八月又转赴北平。好像忽然眼前一亮,一下子发现了寻常巷陌中处处可见的,与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深沉的地方”,一下子走出了“混混沌沌”,于是也就一下子写出了故都的秋。我们读故都的秋,如果读得细一些,似乎还可以听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喜不自禁,乃至喜极而泣的
6、深长感喟。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文中的“秋天”“故都”“北方”“南方”“色彩浓”“回味永”等关键词,大约也都不是普通的、单纯的季节概念、地域概念和形容词组,这些“关键词”的背后,也都蕴涵着时代、历史、社会、人生的大课题。从一定的意义上也许可以说,作者所挚爱、所追寻的“故都的秋”,其实正是经过千秋岁月淘洗的,深沉的,清、静、悲凉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象征。(江锡铨追寻深沉赏析,见名作欣赏2002年5期) 郁达夫幼小失怙,家境贫穷,从小就经历过的人生悲苦养成了他忧郁敏感的气质。乃至他在自传中,把自己的降世称为“悲剧的出生”“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在的只有凄切的孤单”,他似乎天性易于感受落寞颓唐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