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海南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首发 首发海南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海南 中学 2012 2013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海南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考高一语文(必修2)试题 注意:第1至第7题,第16至第18题的选项涂在答题卡上;其余在答题卷上作答。 I阅读题一、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材料,完成18题。材料一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2、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B. 盖余
3、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悔相道之不察兮D.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 夫夷以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C. 虽一毫而莫取 虽趣舍万殊D. 不出,火且尽 若属皆且为所虏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火尚足以明”中的“明”相同的一项是(3分)A.常在于险远 当其欣于所遇B.群贤毕至 齐彭殇为妄作C.不知东方之既白 又非君所详D.死生亦大矣 千万不复全 材料二颜斐字文林,有才学。丞相召为太子洗马,黄初初转为黄门侍郎,后为京兆太
4、守。始,京兆从马超破后,民人多不专于农殖,又历数四二千石,取解目前,亦不为民作久远计。斐到官,乃令属县整阡陌,树桑果。是时,民多无车牛。斐又课民以间月取车材。使转相教匠作车。又课民无牛者,令畜猪狗,卖以买牛。始者民以为烦,一二年间,家家有丁车、大牛。又起文学,听吏民欲读书者,复其小徭。又于府下起菜园,使吏役间锄治。又课民当输租时,车牛各因便致薪两束,为冬寒冰炙笔砚。于是风化大行,吏不烦民,民不求吏。京兆与冯翊、扶风接界,二郡道路既秽塞,田畴又荒莱,人民饥冻,而京兆皆整顿开明,丰富常为雍州十郡最。斐又清己,于是吏民恐其迁转也。至青龙中,司马宣王在长安立军市,而军中吏士多侵侮县民,斐以白宣王。宣王
5、乃发怒召军市候,便于斐前杖一百。时长安典农与斐共坐,以为斐宜谢,乃私推筑斐。斐不肯谢,良久乃曰:“斐意观明公受分陕之任,乃欲一齐众庶,必非有所左右也。而典农窃见推筑,欲令斐谢;假令斐谢,是更为不得明公意也。”宣王遂严持吏士。自是之后,军营、郡县各得其分。后数岁,迁为平原太守,吏民啼泣遮道,车不得前,步步稽留,十馀日乃出界,东行至崤而疾困。斐素心恋京兆,其家人从者见斐病甚,劝之,言:“ 平原当自勉励作健。”斐曰:“我心不愿平原,汝曹等呼我,何不言京兆邪?”遂卒。京兆闻之,皆为流涕,为立碑,于今称颂之。 (节选自三国志颜斐传)【注】二千石,在古代指代郎将、郡守或知府等职任。明公:古代社会对权贵长官
6、的称呼。分陕:封建社会中指王朝的中央官员出任地方长官。推筑:轻推提醒。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斐又课民以间月取车材 课:督促B.步步稽留 稽:留止C.斐素心恋京兆 素:朴素D.以为斐宜谢 谢:道谢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乃令属县整阡陌 何乃太区区B. 又于府下起菜园 月出于东山之山C. 为冬寒冰炙笔砚 于人为可讥D. 而典农窃见推筑 君既若见录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说明颜斐为京兆老百姓生计着想的一组是(3分)乃令属县整阡陌,树桑果。课民以间月取车材。使转相教匠作车课民无牛者,令畜猪狗,卖以买牛。于府下起菜园
7、,使吏役间锄治。军中吏士多侵侮县民,斐以白宣王。汝曹等呼我,何不言京兆邪?A. B. C. D.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颜斐初到京兆太守任,针对京兆现状,积极举措,致力于发展从事农耕种植的基础条件,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得到了老百姓的理解。B.颜斐重视发展地方经济,也注意采取措施推行诗书教化,从而使京兆地方“ 整顿开明”“丰富常为雍州十郡最”,赢得了老百姓的极大信任。C.颜斐针对宣王所设军市的现状,不顾长安典农的提醒,秉持公心,大胆向宣王陈述军中吏士侵侮县民的情况,很好地解决了军营、郡县在地方的关系。D.在治理京兆的为官历程中,颜斐与京兆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百
8、姓舍不得颜斐离任,颜斐直到离开人世也割舍不下自己与京兆的感情。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4分)(2)二郡道路既秽塞,田畴又荒莱,人民饥冻,而京兆皆整顿开明,丰富常为雍州十郡最。(5分)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注】弃捐:抛弃,抛开。9.“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
9、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5分)10.请结合诗中语句简析本诗抒发了主人公哪些情感。(6分)默写(10分)11.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每处1分,共10分)淇则有岸, 。亦余心之所善兮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越陌度阡, 。 ,心念旧恩。 ,兰泽多芳草。 ,依依墟里烟。茂林修竹, 。 ,何可胜道也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 。二、现代文阅读(24分)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215题 碧云寺的秋色 钟敬文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
10、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
11、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
12、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
13、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176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