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丰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 教案: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诸子选读
- 资源描述:
-
1、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2、准确翻译一些重要句子 。方法与途径:1、主要学习第1则选文和第3则选文。2、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参考译文,借助工具书,梳理课文内容。情感与评价:1、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整体感知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引导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树立忧患意识,先忧后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乐观向上,走向未来。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制作多媒体PPT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孟子,具体形象理解“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
2、意义。教学重点:主要学习第1则和第3则,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重点句子。体会对比说理及其作用。教学难点: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视角恰当评价孟子思想的进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立身处世,解决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教学准备:利用网络搜集中国儒学及孟子有关图片、著作及评价资料,配以适当的民乐,制作PPT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形象理解孟子其人其事,准确认识评价孟子“与民同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思想的现代价值。把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组长负责,课前自主预习,要求课堂上学生组内、全班充分展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背景提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
3、位儒学大师,生活于战国前期,主张性善论,主张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孟子以辩才出名,其民本思想表现为主张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仁学的发展,其核心是以民为本,统治者必须施仁政,取得民心。这一思想在文艺领域里,就是要求君王“与民同乐”。2、解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紧缩,是孟子对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集中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3、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组内展示)读准字音: 王语暴(y)
4、 庶几(sh j) 独乐乐,与人乐乐 (yu l)疾首蹙頞(c ) 羽旄之美(mo) 朝儛(w) 放于琅琊(fng y) 秋省敛而助不给 (xng j) 睊睊( jun) 作慝(t) 徵招(zh sho ) 归纳文言知识点: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畜君者(“畜”通“慉”,喜欢,喜爱。)景公说 (“说”通“悦”,高兴。)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王
5、变乎色曰(色:脸色。) 今王鼓乐于此 (今:假如,如果。) 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庶民攻之(攻:制造。) 遵海而南(遵:沿着。) 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 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民乃作慝 (慝:邪恶。) 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6、) 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4)、例举文言句式。判断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无非事者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巡狩者,巡所狩也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
7、日,见于王曰 朝儛省略句:不若与人5)、简要概括第1-3则主要意思。明确:第1则:通过正反对比,孟子主张国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第2则:表述池沼苑囿之乐,即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 第3则:国君应该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 2、学生质疑预习时的知识障碍,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解决疑惑,排除障碍。如:今之乐由古之乐也,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特点。(组内交流,第1-3则)4、对各组展示和朗读适当点评。、引领探究:1、师生研读第1则1)、第三组展示第1则朗读,学生扮演庄暴、齐宣王、孟子真情朗读,其他组聆听,第五组点
8、评。2)、翻译下列句子:(组内交流)(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3)、研讨:(分组讨论并指定学生展示)问题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使谈话顺利进行? 明确:一开始,齐宣王把自己与孟子对立起来,“王变乎色”,是因为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而儒家学者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王之乐(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即雅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即俗乐,儒家推崇的是先王之乐,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感到自己不正派而惭愧,所
9、以变了脸色。而孟子却说“今之乐由古之乐”, 这话是承接齐宣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当中孟子已经改变话题,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宣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问题体会孟子与齐宣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明确:文中孟子和齐宣王的精彩对话有两次,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齐宣王的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
10、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宣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宣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问题:孟子在文中描绘的悲惨图景和太平景象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文中,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形象说理,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借鉴使用。正反对比说理,表明国君要与民同乐,揭示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784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4年高二语文必修五(人教版)同步系列课件:第4课 归去来兮辞6.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