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过秦论 .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过秦论 广东省 廉江市 实验学校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教案
- 资源描述:
-
1、过秦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
2、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教学时数】 3教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2学习课文第一段。导入新课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改造我
3、们的学习)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预习指导印发预习提纲,以学生自学为主。1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
4、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
5、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3自读课文及注释,结合课文前“预习提示”疏通课文,并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合从( )缔交 赢粮而景( )从
6、( ) 因利乘( )便 万乘( )之势宁( )越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宁( )静 乐( )毅 安乐( )翟(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应 蒙恬( ) ?( )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持 度( )长絮( )大 度( )德量力 内立法度(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查字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课本上没有注释的下列加点字词作解释:务耕织( ) 守战之具( ) 会盟( ) 重宝( )明智忠信( ) 尊贤而重土( ) 兼韩、魏之众( ) 杜赫之属( )于是六国之士( ) 于是从散约败( ) 开关延敌( ) 天下诸侯已困矣( )因利乘便( ) 延及孝文王( ) 享国之日
7、浅( ) 陈利兵而谁何( )铸以为金人十二( )自以为关中之固( ) 斩木为兵( ) 同年而语11天下非小弱也( ) 为天下笑者(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外连衡而斗诸侯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 序八州而朝同列(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在横线上填空:“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难”指 ;“身死”后
8、面省略了 词 ;“为天下笑者,何也?”是 修辞句。(6)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点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B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C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D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说明:预习提纲部分最好印发给学生,特别是作者和时代背景部分,教师不必再赘述。课本“预习提示”部分对本文结构、中心及文采已有简要说明,要引导学生结合“提示”基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附练习答案(1)zng yng cng chng shng N
9、ng nng nng yu lZhi d sho zho tin xin qn qn jn du du d(2)致力,从事;防御和进攻诸侯间聚会而结盟;贵重懂事理,有远见;尊重同时并有;类介宾短语,在那时;介宾短语,从此迎接;困窘,困厄凭借有利的形势;延续享有;时间短暂;陈列;锋利;兵器以,连词;为,做;认为树木;兵器;论11国家;变小,缩小;削弱,变弱;介词,被;天下的人(3)名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4)夸张 夸张 夸张 比喻 借代(5)秦孝公 之 陈涉起义;介;于;设问(6)C研习新课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朗读指导:指名让学生朗读,然后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本段,让学生体会句
10、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教案不再赘述。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伺如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如上节所讲,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3提问: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
11、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12、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
13、,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一、二两题。2熟读课文。3书面翻译第1段。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检查讲评作业:(略)研习新课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
14、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2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3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1)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高二语文答题卡.doc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北京同步课件:3.8《咬文嚼字》17张(人教新课标必修5).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