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8).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8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教案 教学 设计 优秀 公开 18
- 资源描述:
-
1、诗两首(再别康桥)项目内容课题2、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2) 体会诗中所体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学生寻找意象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教学重、 难点重点:通过寻找意象体会作者所要体现的情感。难点:意象的理解,意境的营造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讲解。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视频朗诵、老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让学 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感
2、情基调。2、点拨法:抓住关键字词句,点拨理清诗歌的脉络。3、讲授法:通过讲授让学生准确的理解诗歌美之所在。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 它空灵动人,风景秀丽;有这样一首诗,它意境独特,情感细 腻。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看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 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徐志摩这个人。二作者简介及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 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 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
3、,并于 1922 年 3 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 8 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经常发表诗作,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 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 年 10 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南
4、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 35 岁。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 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1920 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 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
5、活后,8 月中旬回国。1923 年 3 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 年 7 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 年1 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 年 8 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 月 16 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三朗诵:1. 视频朗诵,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正字音。青荇(xng)长篙(go)漫溯(s)笙(shng)箫2. 学生反复诵读,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全诗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诗文解析: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 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
6、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第 1 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 2 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 3 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第 4 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 5 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