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4古诗两首 第2课时 苏教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4古诗两首 第2课时 苏教版 六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单元 古诗 课时
- 资源描述:
-
1、4古诗两首第课时1.运用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示儿一诗的意境,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示儿。2.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古诗背后的故事;写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3.通过对比,说出两首诗描写的“一喜一悲”的不同心情。【重点】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古诗背后的故事。【难点】通过想象,写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感受他强烈的爱国情感。方法一1.上节课我们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学习读诗歌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歌背后的故事。你学会读诗歌想象画面的方法了吗?引导学生自己说说如何想象画面。2.这节课继续按照以下
2、步骤学习古诗示儿。朗读诗句,理解诗意。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联系积累,丰富画面。感悟诗情,熟读成诵。3.板书课题,齐读。4.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解题:就是告诉的意思。5.简介陆游。设计意图从巩固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中,继续学习古诗,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学生能很容易地去自主学习。方法二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2.关于陆游你了解哪些?陆游,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
3、加军旅,先后九年。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放翁词。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陆游曾经请求废除凌迟,但未被朝廷接受。3.你学过哪首陆游的诗句?生交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来源:学*科*网Z*X*X*K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4.让我们穿越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老人在弥留之际的遗言吧!(板书
4、:示儿)5.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设计意图从陆游的爱国热情入手,奠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积累陆游的诗中感受他的爱国情怀。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感知诗意。1.自由朗读示儿。自由地读诗句,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诗句,把握感情基调。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齐读诗句。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强调:示儿:示,告诉。告诉自己的儿子。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但:只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九州”指中国。“同”,统一
5、。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家祭:祭祀祖先。定:平定、收复的意思。无:同“勿”,意思是不要。来源:学_科_网乃翁:你们的父亲。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3.指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此,当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了中原失地的时候,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诗句,然后连起来就对全诗的内容掌握了,关键是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叙述。二、再读古诗,感悟诗情。1.诵读诗句,感受
6、遗憾之“悲”。(1)指名读诗,面对死亡,陆游从容淡定,他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但悲不见九州同”“悲”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2)哪个字最能代表诗人当时的心情?(悲)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悲”。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12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虏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和议告成后,赵构竟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
7、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被金人奴役。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诗人临终时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3.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学生讨论交流:(“万事皆空”可以看出陆游的乐观豁达的生死观,但是即使死了,仍然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陆游临死之前,告诉儿子,不要忘记告诉他祖国统一的消息,可见他即使死了仍然牵挂祖国,可以看出
8、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设计意图从理解诗句的内容入手,体会陆游的“悲”的内容,结合背景体会“悲”的原因,学生才能感受深切。来源:三、展开想象,再现画面。来源:1.你能否结合自己的体验,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用环境描写衬托。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能很好地烘托气氛。烛光闪烁不定,忽明忽暗。陆游为国家操劳到生命的尽头,还没见到国家的统一,蜡烛都流泪了。也可通过人物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反映其内心无尽的愁绪。)2.学生讨论交流,再现当时的情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9、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语气交代遗嘱。)师总结:我们常说“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通过对景物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这种考虑很恰当。设计意图通过想象陆游临终时的情景,体会当时陆游悲凉的心境,让悲伤的感情得到升华。能让学生体会到陆游的悲伤,以及他的爱国深情。四、联系积累,丰富画面。1.拓展阅读,深化感悟“悲”。(1)陆游渴望见到九州同,10年过去了,20年过去了,80年过去了,至死他也没能见到祖国的统一。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生齐读古诗。(2)咆哮着的黄河东入大海,巍峨壮丽的华山耸入云霄,大好河山
10、已被金兵的铁蹄践踏。被金兵奴役、被王师遗忘的中原老百姓望眼欲穿,盼来的却是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日夜盼望的王师呢?有一个叫林升的宋朝诗人写道: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师生齐读古诗。(3)南宋的统治者们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西湖边醉生梦死、歌舞升平,他们早已把中原的老百姓丢到了九霄云外。诗人的心情不仅仅是悲痛,还有悲愤!学生再读一、二句。2.品读诗句,感受遗愿之盼。(理解词语:家祭、乃翁)谈谈陆游是怎样交代儿女的。从这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师板书:盼)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当时战争不断,江山支离破碎,百姓受苦深重。他一生以诗文为武器
11、,反复呼吁国家统一,整顿朝纲,减轻赋税,发愤图强,可惜一直遭受当权者的谗毁,报国无门,有诗为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师:同学们,老人本应安享晚年,而陆游仍关心国家大事,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了这样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一“僵”一“孤”,凄凉至极,这种心痛怎一个“悲”字了得!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设计意图通过三首诗的扩展阅读,既加深了感悟,又积累了经典诗词。这三首诗都是反映宋朝历史的古诗,也使学生加深了对陆游的理解,更能体会陆游的悲愤。3.拓展练习。在你的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