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三顾茅庐教案(部编九上语文).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4 三顾茅庐教案部编九上语文 三顾茅庐 教案 部编九上 语文
- 资源描述:
-
1、24*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4.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古人胸怀大志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品味文中人物独特的语言。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本文作者及其三国演义的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2.把握小说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课件1)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
2、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板书课题:24* 三顾茅庐(出示课件2)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 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吗?预设:罗贯中(出示课件4)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
3、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2.作品简介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谈到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你们对这部作品了解吗?预设:(出示课件5)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3.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小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小说在什么背景下写的。预设:
4、(出示课件6)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刘玄德)听徐庶(徐元直)和司马徽(司马德操)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本文即是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草庐请诸葛亮的情景。(二) 预习检查1.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列字词读音,要
5、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出示课件7、8)教师提示:“赧”“纶”“胄”的读音。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9)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存恤:爱惜,体恤。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经世奇才: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思贤如渴: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形容求才心切。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出
6、示课件10)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题目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出示课件11)(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顾:拜访。茅庐:草房。“三顾茅庐”指的是汉末刘备去卧龙岗访聘诸葛亮的故事。学生2:文题既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又点明了刘备求贤若渴,一再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2.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示课件12)教师:同学们,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预设: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请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点。(出示课件13)(学生默读课文
7、,然后分析归纳。)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思考: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体现出刘备的哪些品质?教师点拨:体现在语言上:学生1圈画语句:(出示课件14)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师生分析:从刘备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教师点拨:体现在动作、态度上:学生2圈画语句:(出示课件15)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师生分析:玄德对诸葛亮态度谦恭,
8、非常有诚意地邀请其出山辅佐自己,可以说明其求贤若渴,体现了刘备礼贤下士的诚意。(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把刘备的形象特点归纳一下吧。(出示课件16)学生3: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学生4:诚心求贤。刘备为见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学生5: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学生6: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学生7:有远大的政治抱负。2.同学们,圈
9、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思考:选文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出示课件17)教师指导:直接描写、侧面烘托。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所以又叫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是一种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教师:选文主要用直接描写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下面请同学们说说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出示课件17)预设1: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外貌,表现诸葛亮的卓尔不群。预设2:通过描写诸葛亮的语言,表现诸葛亮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及不贪恋富贵功名,知恩图报的特点。预设3: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动作,表现诸葛亮处世持守
10、谨慎的特点。教师:本文也有侧面烘托的手法,请你们分析一下。(出示课件17)预设4:通过写后人所作诗句,侧面烘托了诸葛亮才华横溢的形象特点。预设5:通过写刘备的礼贤下士,表现了诸葛亮卓尔不群。3.第3段中诸葛亮针对刘备的询问,阐述了哪些内容?强调了什么问题?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出示课件18)教师: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段,进行分析归纳。学生1:分析曹、孙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学生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作为霸业的基础。学生3: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前景。教师总结:可见,强调人谋的重要性。师生归纳:体现了诸葛亮有政治头脑,有见识,雄才大略。4.说说你从诸葛亮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杂文随笔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