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鲁人版)高二语文必修第四册精品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学年 鲁人版 语文 必修 第四 精品 课件 第一 单元
- 资源描述:
-
1、第一课宋词二首课堂互动探究写作素材积累基础自主学案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诗海探珠第1课诗海探珠有美堂暴雨苏 轼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注】此诗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有美堂位于西湖东南的吴山之上。【赏析】这首诗开头写雷起脚下,顽云满座,是诗人站在吴山绝顶上的真实见闻。一声疾雷,先声夺人,预示暴风雨来势之猛。三、四句写暴雨中的奇观。由于狂风在乌云翻滚之际呼啸而至,诗人感到风也是“黑”色的;大雨倾泻,江水汹涌,使诗人产生了江海起立的神奇幻觉。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前句写江水高涨,似突出江岸
2、,就仿佛是斟满了的酒溢出了杯面。后句写急骤的暴雨声就像千根鼓槌急遽地敲打着羯鼓而发出的响亮之声。用这两个比喻来写雨势猛、雨量足、雨声大,形象、生动,给人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最后诗人想象这雨是天帝用来唤醒沉醉中的李白,叫他倾泻出琼瑰一样的诗篇。全篇显示了苏轼善于从动态中捕捉景物的特征、善于借助新颖的比喻来刻画事物的艺术本领。【思考】诗的颈联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华”通“花”,花白“尊”通“樽”,酒杯专指长江繁华景象,词中指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灰: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烟:名词作状语,像烟一样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饭:名词作动词,
3、吃饭五、特殊句式(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_(2)多情应笑我 _(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_被动句倒装句倒装句六、名句默写(1)大江东去,浪淘尽,_。(2)_,惊涛拍岸,_。(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4)千古江山,_。(5)_,_,气吞万里如虎。(6)_,廉颇老矣,_?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凭谁问尚能饭否七、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_,又字和仲,号_,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祐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
4、苏轼又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子瞻东坡居士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散文方面,与其父_、其弟_并称“_”,同属“_”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_、_、_同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_”。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_”。书画方面,和_、_、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苏洵苏辙三苏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苏黄苏辛蔡襄黄庭坚辛弃疾(11401207),字_,号_,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
5、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幼安稼轩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_,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_,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爱国词人稼轩长短句2背景资料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歧亭等地。苏轼
6、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_”一语。早生华发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恢复大业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八、整体预知念奴娇
7、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怎样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提示】东去的大江和滚滚的江浪,既是眼前的景色,又是一种暗喻,喻时间的流逝。苏轼登赤壁,临长江,自然会由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不断流逝的时光淹没了多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渐渐销声匿迹,不复有当年的光彩,真正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又有几人呢?周瑜就是其中之一,这几句为下文赞美周瑜作了铺垫。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起什么作用?【提示】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胜景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
8、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3苏轼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其用意是什么?【提示】这首词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了”,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的装束,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娴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苏轼刻画周瑜的形象,抒发了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4如何理解“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提示】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在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太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太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
9、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建树。“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名师点拨】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有关,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的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
10、类比韩侂胄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贤才,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东吴、刘宋比南宋,以刘义隆、王玄谟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侘胄,足见其用典之精,又显示出作者的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写成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如写刘裕破敌,“金戈铁马,气吞马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易于理解,乐于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