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第1轮)广西专版课件:第4章 第2课时(1).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第1轮广西专版课件:第4章 第2课时1 2013 高考 语文 复习 广西 专版 课件 课时
- 资源描述:
-
1、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1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第四章 文言文阅读第二课时(1)2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一、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仔细分析近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可知仅仅掌握了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同时具备正确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其方法、技巧有:点拨点拨方方 法法3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1.辨析词性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
2、”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点拨点拨方方 法法4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2.语法分析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和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其词性,进而推知其意义。如“怀信侘傺”,“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应为名词,“忠诚”的意思。点拨点拨方方 法法5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3.语言结构法。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
3、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属对仗,“忠”与“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应为同义,所以“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点拨点拨方方 法法6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4.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的实词的含义。如“不以外夷见忽”的“见”,我们可联想课文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我”的意思,“不以外夷见忽”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点拨点拨方方 法法7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5.
4、语境分析法。语境,即上下文。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点拨点拨方方 法法8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例如:“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句中的“责备”是什么意思?如果按现代汉语中的“责备”(批评,指责)去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就连贯不起来了。上文讲几个人都有缺点甚至罪过,按常理应该批评指责,最后怎么说不批评指责了呢?这时就要考虑对“责备”的理解是
5、否正确了,进而想到文言词“责”有“要求”的意思,“备”有“完备”的意思,就可知道文中最后一句是说“君子对于人不要求完备”,即不要求完美。这样理解就与上文语境义吻合了。点拨点拨方方 法法9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6.逻辑关系法。有时,根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亡”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而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的,意思是“同样”。点拨点拨方方
6、法法10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7.借助成语法。对于部分实词,我们也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思。例如“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解释“速”字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这里的“速”解释为“招致、邀请”,把这一义项带入句中,理解为“招致祸患”,意思无误,所以解释成立。点拨点拨方方 法法11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8.借助字音字形法。汉字是表意文字,音、形、义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条件。如“冀得一归觐”,“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
7、”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是“拜见父母”的意思。又如“贫民虽平价不能籴”,在此之前,也许很多同学没有见过“籴”字,但它从“入”从“米”,意义自然与此相关。再结合前面一个“粜”字,不难推断出为“买进粮食”的意思。点拨点拨方方 法法12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文言文还经常使用通假字,所以当一个字用本音本义解释不通时,我们就要考虑它是否被借用作同音的另一个字了。如“今殴民而归之农”中的“殴”本意是“打”,照此解释这句话中的“殴”字显然不妥。故可推断它是“驱”的通假字。又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的“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
8、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备战,铠甲破敝,兵器也不锋利了。点拨点拨方方 法法13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二、学习文言虚词的基本方法文言虚词不如文言实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意义空灵,是学习的难点。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点拨点拨方方 法法14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一)分清虚实要特别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此,某个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例如同样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的“顾”,义为“回头”,是实词,为动词;但“顾吾
9、念之”的“顾”,义为“但”“不过”,是虚词,为转折连词。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义为“认为”,是实词,为动词;五人墓碑记中,“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中的“以”,义为“将”“把”,是虚词,为介词。点拨点拨方方 法法15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二)了解古今变化文言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1.有的消失了。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为发语词,现在已不用。2.少数沿用下来。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还用。点拨点拨方方 法法16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 全国 统编教材3.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