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16过秦论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16过秦论 2019 2020 学年 粤教版 语文 必修 课件 16
- 资源描述:
-
1、16 过秦论怀 古李 白今日忆秦皇,虎视傲东方。一朝灭六国,功业盖穹苍。立志平天下,西北驱虎狼。役民数十万,长城起边疆。欲寻不死药,皇朝二世亡。不见始皇帝,天地一苍茫。【诗意解读】今日忆起秦始皇,他像猛虎一样雄视东方。终于灭掉六国,建立了天下功业。立志平定天下,永固疆土,向西北驱散像猛虎一样的匈奴。征募数十万的民夫,修筑起万里边疆长城。他一心只想得到长生不死药,没有想到王朝在二世手中灭亡。现在已经看不到始皇帝了,只看见天地之间一片苍茫。【名句识记】不见始皇帝,天地一苍茫。【考点演示】“不见始皇帝,天地一苍茫”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答案:对秦始皇创建的王朝很快灭亡的慨叹;对统治阶级只顾自己生
2、死、不顾百姓死活的愤慨;对秦始皇企图万世称霸的强烈讽刺和嘲笑;劝谏后世统治者要以秦王朝的灭亡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18岁便饱读诗书,善写文章名扬郡中,被郡守吴公召于门下,后荐于汉文帝,任博士,年仅20余岁。参与朝政议论,见识超群,一年间越级升为太中大夫。因建议改订制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国,遭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人谗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悲愤,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数年后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作者介绍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
3、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背景解读论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文体常识字音字形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特殊句式1文章
4、题目叫“过秦论”,意为“批评秦的过失”,但在内容上对秦是不是光贬不褒呢?提示:秦前所未有地统一天下,扩大版图,是历史上的壮举。对此作者也是有褒有扬,这主要表现在秦王朝的发展史上。秦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依赖于三个有利条件:优越的地理条件。“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这是秦发迹的稳固根基。勃勃的野心。“以窥周室”,就是要取代周天子,吞并天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表现出秦的野心之大,这是秦吞并天下的内驱力。正确得力的政策。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长远战略目标,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指的是内政政策;“外连衡而斗诸侯”指的是外交政策。由于内外
5、政策的正确制定,国力逐渐强大,初步取得成果,“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在崛起之后继续发展,向着一统天下的大目标不懈努力。面对九国的两大举措用重金厚币聘请人才、缔结盟约相与为一,面对九国济济的人才、强大的军事实力,秦人“开关延敌”,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秦国力量强大、野心勃勃、勇敢无畏、不可战胜的盛大气势。终于在始皇时期,秦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文章以大部分的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而本文的主旨却在于批评秦“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难道不矛盾吗?其实,这里作者巧妙而含蓄地启人深思:秦以区区之地,怎么致万乘之势的?地形险要、兵革刑法,未足恃也,在其起步发展阶段所采取的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政策才是关键。
6、商鞅变法时的仁义之举,使秦国逐步昌盛起来,这是值得肯定、赞许的。这样,就为下文对比揭示秦的“仁义不施”做好了铺垫。2课文大部分篇幅叙史,最后才发表议论,请说说叙史和议论的联系。提示:作者的整体思路是先叙史,后论史,借古讽今。前5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6段针对秦王朝兴亡过程的史实,阐述秦速亡的原因,给汉文帝提供历史的借鉴。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说,第5段概述论据,末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归结出中心论点。史实为议论张本,为议论服务。结构图示过秦论所体现的意图是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反面总结出中心思想,即“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主
7、旨归纳1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对应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提示】题干中的主要观点即为文章的论点,在理解其含意时可从论点的特点出发去理解。【答案】“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本文的主要观点。它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这个观点今天还有现实意义,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真正为人民着想。2.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提示】本题要求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只要根据题干的五个方面分别进行筛选即可。【答案】统一天下前
8、,政治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第五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提示】本题是要求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从答题区间中找出相关的铺叙进行筛选即可。【答案】六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
9、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六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做了铺垫。过秦论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夸饰,层层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宏图,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四字语。其实“席卷”“包举”“囊括”都是“吞并”之义,“宇内”“四海”“八荒”也都指“整个天下”。而文章通过夸饰铺张,增加了语势,突出了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技法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1 一路鲜花_冀教版 (共24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