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课件 部编版必修上册.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课件 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2 2023 学年 新教材 高中语文 第五 单元 阅读 课件 部编版 必修 上册
- 资源描述:
-
1、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单元要览学习主题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乡土中国”,属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阅读本书旨在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理解和认同乡土文化,客观评价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感悟学者坚苦卓绝的治学精神和心怀乡土的家国情怀,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要点1.阅读乡土中国全书,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理解,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历史局限。2.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作者的逻辑思路,理
2、清本书的知识体系。3.阅读相关评论文章和其他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联系当下社会转型的背景,理解本书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以书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认识当下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4.根据阅读目的和关注重点,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提高阅读整本书的效率;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注意积累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经验。单元阅读目标核心素养具体内容1.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学活用,运用阅读过的乡土中国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能具体分析乡土中国中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3.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品读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追溯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进而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注。阅读任务一、整体任务1.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二、时间规划(供参考)第一课时(13章)(1)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背景、学术范围和成书目的。(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前3章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3)阅读前3章,理解“乡土社会”这一概念。第二课时(48章)(1)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2)任选这
4、五章中一章,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3)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语言文字的特点。第三课时(911章)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第四课时(1214章)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促使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握整本书的概念。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
5、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
6、一。二、创作背景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三、内容提要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1)乡土本色。该篇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
7、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2)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篇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
8、”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须文字。(3)差序格局。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382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六年级上册语文习题课件-回顾·拓展八|人教新课标 (共12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