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素养课件:2-2 《老子》五章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资源描述:
-
1、第2课 老子五章【硬核预习】一、走近先贤道家始祖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史称老聃,春秋末期陈国(后为楚国所灭)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退隐,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他问礼。晚年著五千言的道德经。自主预习夯实基础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的思想被庄子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
2、2 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背景透视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过渡的时期。而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阶级矛盾突出尖锐、贵族集团内部争斗激烈、诸侯间攻战不休、社会动荡不已的年代。老子前半生遭遇坎坷,后来又失去了小小的官职,从统治阶级下层人物沦为庶民。这种经历和命运,不仅是老子后半生长期隐居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形成老子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原因。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让百姓复归“朴”“静”,像婴孩一般无知无欲。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还反对提倡“仁义”和“礼”,在
3、他看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来具有的东西,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足以助人作伪。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全身远害。三、文学常识老子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也叫道德经。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不分章。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道经主要为宇宙论、本体论。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
4、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课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思想的内核和精华。【名家评论】1.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张岱年2.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国尼采【基础积淀】一、字音辨识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夫唯弗居()观其徼()见素抱朴()受国之垢()舟舆()无所乘之()为而不恃()社稷()远徙()fjioxinuychnshjx二、熟语积累1.绝圣弃智:弃绝一切智慧、聪明。2.见素抱朴:表现出来要单纯,内心要淳厚朴素。
5、3.以柔克刚:用温和的方法、手段制伏强硬的对手。4.小国寡民:指国家小,人民少。5.鸡犬相闻:鸡犬的叫声彼此都能听见。形容住得很近。6.老死不相往来:形容彼此从不联系,从不交往。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1.之所以要绝圣弃智,是因为智慧不一定给人带来好处,或者说,它既可能带来好处,也可能导致灾难,而这种灾难往往是致命的。()2.党的十九大报告见素抱朴,开宗明义,表明了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人类共产主义运动的价值目标,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点拨】望文生义。“见素抱朴”意思是表现出来的要单纯,内心要淳厚朴素。对象是人。3.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建议应对重大事件,应从“硬扛
6、风险”变为“以柔克刚”,增强城市韧性。()4.叙利亚战争不断,最痛苦的必定是那些小国寡民们。()【点拨】“小国寡民”指国家小,人民少,不是指小国的老百姓。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鸡犬相闻的美丽家园。()【点拨】语境强调使农村有吸引力,应用“安居乐业”。6.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三、名句默写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_,斯不善已。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_。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_。4.邻国相望,_,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皆知
7、善之为善功成而弗居莫之能胜鸡犬之声相闻四、文化常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2.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地神和酒神,后来成为国家的代称。(),应为土地神和五谷神【文言归类】一、一词多义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名词活用名可名()_2.形容词活用(1)欲以观其妙()_(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_(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_(4)小国寡民()_(5)使民重死而不远徙()_ 名词作动词叫出形容词作名词微妙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东西;柔软的东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使美;使安;使乐形容词的使动
8、用法使变小;使变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三、古今异义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古义:_今义:失传的或极难掌握的学问;高明而独到的学问抛弃学问四、特殊句式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判断句)译文:_2.天下莫柔弱于水。(状语后置)译文:_3.莫之能胜。(宾语前置)译文:_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定语后置)译文:_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可以被叫出的名称,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什么也不能胜过它。弃绝一切智慧、聪明,人民会有百倍之利。五、翻译文中重要句子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译文:_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译
9、文:_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是永恒的,所以说“常无”,从它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万物从根子萌发成形,这也是永恒的,所以说“常有”,由此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知道丑了;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就知道恶了。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译文:_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译文:_5.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译文:_弃绝一切智慧、聪明,人民会有百倍之利;废弃仁义,百姓才能回复孝慈;废弃机巧和私利,才会没有盗贼。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坚固的东西,什么也不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
10、么可以改变它柔弱的本性。使百姓回复到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使他们满意自己的食物,喜爱自己的服装,安于自己的居处,喜欢自己的习俗。【文本研习】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4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11、;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研讨交流重点突破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已:通“矣”B.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成:成就C.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去:离开D.安其居,乐其俗 俗:习俗【明确】选C。去,失去。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章阐述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B.老子认为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是造成社会混乱的原因,理想社会应该“绝”“弃”掉这些东西。C.老子认为,人生忧患来自
12、对仁义道德的学习,只有“绝学”,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D.“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认识。【明确】选D。“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认识”错。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并非针对当时社会的保守提出来的。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1)_(2)_【明确】(1)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为其始原。万物生成而不据为己有,虽起了作育推动作用,却不以为恩泽在己,万物兴旺而不居功。(2)国家小,人民少,拥有各式各样的器具而不使用,使百姓对死亡看得很重而不愿意迁移。4.你是如何看待老子在第八十章中表达的“小国寡民”思想的?【明确】(
13、1)有积极的方面。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出发点在于追求淳朴的民风。他向往一种美好的境界:没有军队和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这种思想显然有着积极的因素。(2)有消极的方面。要求社会退回“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人们“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显然是荒唐可笑的。这种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消极退缩的心情。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5、6题。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5.以
14、上文字体现了老子的思想。【明确】朴素辩证法6.本段文字的观点对你有何人生启示?【明确】本段文字说柔能克刚,成大器者要能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不怕磨难,敢于面对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思悟提升】1.老子第二章中的“故有无相生前后相随”几句表述了一个什么观点?【点拨】在这里,老子列举了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中相对立相对照的矛盾范畴,阐述了世间万物都具有相互比较、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表述了对立统一是世界上永恒的、普遍的法则这一观点。2.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了怎样的改造社会的主张?你如何看待这一主张?【点拨】(1)老子认为要想使社会风气淳厚清正,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529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