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二语文教案:6.18.2《踏莎行》(沪教版必修3).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踏莎行 2011 年高 语文教案 6.18 沪教版 必修
- 资源描述:
-
1、宋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2、 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说明:中国诗学史词学卷中写到,“北宋文人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性格,简单概括起来,这是一种自律与自放相结合的雅儒风范。宋人缺乏唐人那样一种昂扬活跃的生命动力,长期的书斋生活又培养了他们不同寻常的领悟力与感受力。所以,他们的自放体现为深刻敏锐的人生洞察力,细致精确的审美感悟以及将生活艺术化的美感体验,以致在进行非正统的词的创作时,文人一方面追求雅致清峻的审美风度,另一方面也颇敢于标榜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抒其情。归根究底,词毕竟是心灵的解放与寄托,是一块较自由的空间。”因而,
2、在学习这四首作品的时候,我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受词人袒露的真性情以及鉴赏其细腻独到的艺术技巧上。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2、 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说明:通过对四首作品的一番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感伤”一词或许可以用来形容它们共同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中有一种以悲为美的倾向。诗歌史的支流便是结合这种倾向发展的。其中最早的当属楚辞。屈原在荆楚大地上反复吟唱自己的悲哀、愤慨、怀疑、绝望,在关注社会的同时,诗人表现了情感的丰富性和复
3、杂性。及至宋玉,淡化了政治激情,把感士不遇作为表现母题,悲秋赋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士不遇更多的关联着诗人对于命运的个人化思考。从屈到宋,愤怒演化为忧伤,抗争代之以悲泣,至此,感伤诗歌正式滥觞。”从东汉无名文人的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诗人群,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到晚唐诗人的创作,“感伤诗歌由涓涓山泉汇成汩汩溪流,但诗人们在写作时往往是不自信的,因为缘情之诗违背了言志的诗学规范。到了宋代,词因为被人曰之为诗余、小道,便少了一点约束,多了一份自由。在宋代诗歌表现对象日益琐细平淡的状况下,词在文坛上的崛起有效地弥补了感性的失落。感伤这一母题也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归宿。词缘情作为一个传统始终没有被抛弃,即使
4、言志的作品,其中包含的情感因子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正是词缘情丰富了文人的精神生活,也平衡着他们的心理失重。在诗日益成为政治的图解、道德的诠释之后,是词保存了抒情文学的细腻多感的特性,寄托了文人敏锐悲郁的情思,并最终成为一种璀璨的文化存在。”(摘自中国诗学史词学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从典故导入文本1、讲述典故。俞文豹的吹剑录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2、提问:这则掌故中涉及了哪两位词坛大家的哪两部作品?
5、你认为幕士的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3、导入新课:确实,正如苏词和柳词无法互相取代一样,是豪放词和婉约词共同成就了宋词在文学长河中的美丽与丰富。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初步认识一下北宋婉约派的四位大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学生自由发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雨霖铃;苏词和柳词一则粗犷雄浑,一则细腻灵动,可谓各擅胜场,是无从比较也无须比较的。从形象的文坛掌故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引出豪放、婉约词派的特点及地位,再过渡到宋词四首的教学。初步熟悉文本布置学生首先自行熟悉文本:积累相关作家、作品的知识;疏通作品中字、词的含义,大致了解每首词的内容。教师巡视期间可根据学生质疑随机进行启发或答疑。圈划注释中重要
6、的文学常识。利用注释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词意。同桌之间可即时交流、释疑。这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接触,因此要求学生完成的是比较基本的疏通、积累。这其中包括了一些基本阅读方法的运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了解文本大意。正音全班朗读,教师注意聆听学生的字音准确与否并在朗读结束后予以纠正。容易读错的字:噎(y)楫(j )莎(su)带着对于文本一定的理解进行朗读。这是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朗读文本。他们的理解还处于知其大意的阶段,故在朗读的情绪处理上不作更多要求。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通顺地完成全篇朗读。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散读四首词。各用一个字来概括每首词的情感基调,可以从
7、文本中挑选合适的字,也可以自己提炼。根据词意以及注释提供的相关信息,并可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词人生平,分析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的资料:柳永,传说他早年写过一首鹤冲天,末句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来他考进士时,宋仁宗特予黜退,并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李清照,汴京失守后,她被迫南下。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去世,她随后陷入了四处流浪、国破家亡的困苦之中。“这种由时代及个人命运的变化所引起的性格变化,使她在南宋时所作的词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的感情”。秦观,在绍圣年间,因与苏轼的关系被一贬再贬,郴州只是其中的一站。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性格柔弱的他尝尽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