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6

类型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5.1寓言二则|北师大版 (共36张PPT).ppt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42936
  • 上传时间:2025-11-07
  • 格式:PPTX
  • 页数:36
  • 大小:1.42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5.1寓言二则北师大版 共36张PPT 六年级 下册 语文课件 5.1 寓言 北师大 36 PPT
    资源描述: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冲突寓言二则教材分析矛与盾这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难易程度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中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初步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了解古文的内容,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意思。矛与盾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贯穿,以诵结尾。3、引导学生以此为戒,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知道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矛盾冲突,学习正确对待。1、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用一个词替换?

    2、(板:矛盾)那么,矛盾又是什么意思呢?2、“矛盾这个词是怎样演变而来的?”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3、这两种古代兵器怎么就能制造冲突,挑起矛盾呢?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作者介绍这则寓言选自韩非子一书,作者是韩非,他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别人评论韩非学说的文章而编成韩非子一书。韩非善于用寓言故事来阐述观点,说明问题。在他的著作里,留下许多情节简单、含义深刻的小故事,有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

    3、挡刀箭用。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鬻(y):卖。誉:夸耀。曰:说。吾:我的。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或:有人。以:用。子:您,对人的尊称。何如:怎么样。应:回答。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鬻誉弗字理:上是兴,下是言,受到人们语言的称赞,心里当然高兴。弗沸佛拂(y)(y)(f)初读课文,扫清障碍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11“无不陷,莫能陷”。洋洋得意、骄傲这个楚人是怎么夸他

    4、的盾与矛的?楚人如此称耀他的货物,他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呢?谁愿意来读一读。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2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楚国的这个集市里。现在,你就是那个卖矛与盾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围观的人。你能来吆喝吆喝你的盾吗?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3观察插图,这个楚人卖出去了吗?围观的人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呢?看看插图,围观的有哪些人?你觉得这句话会是谁说的?你能用他的语气来读一读吗?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楚人最后为什么回答不出来?14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如果他的矛穿透了盾,那他说他的盾“物莫能陷”就是假话;如果他的矛没有穿透他的盾,那他说他的矛“于物无不陷”就是假话。他的话前后相互抵触而不

    5、能自圆其说。这就是自相矛盾。15细读课文,整体感知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为什么可笑?从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诵读欣赏1、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分角色读。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背吧!把这则有趣的语言珍藏在脑海里。不会背的地方再看看书,会背的和大家一起背。3、学习语文,我们就要多读多背,付出汗水,你们一定会收获甘甜的果实。课文学到这儿,你们能用一句话写下这个故事带给你的启示吗?4、交流。拓展延伸1、班长说:同学们已经基本上把学生的知识全部掌握了。2、陈放说“这一期墙报上的文章都是同学们自己写的,只有一

    6、篇是李老师写的。3、这座山非常陡峭,从来就没有人爬上去过,爬上去的人从来就没有下来的。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借助译文、插图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短小精悍却带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布置作业你的生活中有哪些自相矛盾的例子,找一找,写下自己的感受。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执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7、。鹬蚌相争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贯穿,以诵结尾。3、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政权更迭,并逐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那么在这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出心中的不平之气,就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苏代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游说家苏秦的弟弟),去劝阻赵

    8、王出兵。苏代巧舌如簧他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背景资料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谋士们劝说君王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因为面对的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所以这些谋士就不能横冲直撞地对君王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常常拐弯抹角地假托一个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鹬蚌相争就是这样被成功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鹬是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上体通常杂黑褐色,尾和体侧具有横斑,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吃小鱼、贝类等。初读课

    9、文,扫清障碍蚌,生活在江、河、湖、沼里的贝类,种类很多,大部分能在体内自然形成珍珠。初读课文,扫清障碍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方正在曝-晒太阳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相舍互相放弃。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之-指鹬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初读课文,扫清障碍译文: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鹬一下子啄住了它的肉,蚌立刻闭壳夹住了它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蚌说:“(我怎能

    10、放你!)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29(1)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2)它们怎么争?(3)结果怎样?细读课文,感知寓理30(1)“争”的原因:鹬啄蚌,蚌夹鹬。(大家这时要注意在这里面,谁是进攻者)细读课文,感知寓理31(2)“争”的过程: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他们可都抓住了对方的弱点,好比针尖对麦芒,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毫不示弱。细读课文,感知寓理32(3)“争”的结果:二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细读课文,感知寓理对二者僵持不下,却被第三方渔翁轻而易举拣了个大便宜,对于鹬与蚌来说就叫二败俱伤啊。鹬蚌相争告诉人们:凡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化解矛盾冲突。否则第三方得利。细读课文,感知寓理课堂总结乱世战国,群雄并起,风云变幻,国与国之间相互冲撞,有侵略就保卫,有进攻就有防御,有欺辱就有抗争,当双方陷入僵持状态之后就会出现二败俱伤的结果。制造事端者理应承担主要的责任。现在鹬蚌相争常常用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寓意也有所扩大,即鹬蚌相争告诉我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二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因此要懂理权衡利弊,相互谦让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冲突。布置作业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5.1寓言二则|北师大版 (共36张PPT).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2936.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