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课时训练 综合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资源描述:
-
1、综合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
2、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服饰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装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礼记中对衣着等级作了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纟熏裳;天子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文为贵也。”周礼中记载:“享先王则衮冕。”表明祭祀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
3、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服装的“礼”性功能亦有精辟见解。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其与其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者的形象密不可分的。这种“礼”的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历史上“白衣”“苞头”“皂隶”“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丽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例如: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
4、。唐以官服色视阶官之品。“举子麻之通刺,称乡贡。”唐贞观四年和上元元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数区分官位以外,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各朝各时期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功能性遮羞、蔽体,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了解这一点,对我们进行现代服装设计也是大为有益的,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下
5、列表述不属于中国古代服饰“礼”的功能的一项是()A.古代社会中服装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B.清朝的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C.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为捍卫封建等级制度的而大力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D.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解析:D项,说的是服饰的社会反映功能。答案:D2.下面对于“服饰”的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B.在古代
6、社会,服饰就如同一种符号,是阶级社会的各等级各阶层的形象代言。C.为了强化服饰作为社会精神的外化的功能,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D.中国古代服饰的功能大致经历了遮羞蔽体等级代言标榜个性等几个阶段。解析:C项,原因表述有误,原文是“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答案:C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要将审美意识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就能考察到它的原貌。B.古代服饰文化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现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社会物质与精神
7、的外化。C.我国各朝各代的服饰,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通过古代服饰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审美意识的变迁。D.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对设计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析:A项,将必要条件讲成了充分条件。由第段最后可知,是“只有才”,而非“只要就”。答案:A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
8、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
9、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选自唐才子传校笺)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奏颂一篇奏:进献。B.尝大醉上前上:走上。C.怒引至庭下引:带。D.妃则沮之沮:通“阻”,阻止。解析:B项,上:名词,皇上。答案:B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说
10、明李白“傲放”的一组是()(3分)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A.B.C.D.解析:均表明李白的“傲放”,而说的是李白遭受排挤后情形,并非直接说明,说李白参与永王幕府兵败而逃之事,是说李白识人才,曾救过郭子仪。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李白是李母梦见太白星而生下来的,因而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从小便天赋过人,十岁就通五经、贯六艺,诗笔生花,为人称道。B.贺知章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并与其
11、诗酒为乐;后来靠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的推荐,李白得以步上仕途,担任翰林供奉。C.在朝堂上,“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华阴县,使县宰惊愧,叩拜致歉;在渡船上,与御史崔宗之共处,着锦袍而坐,旁若无人。这都说明李白的确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D.李白曾有恩于郭子仪,当他受永王璘事牵连入狱时,郭子仪“请官以赎”,皇帝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好黄、老学说,不幸的是醉酒捉月,沉水而死。解析:A项,“李白从小便天赋过人”,理解有误,原文是“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答案:A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
12、,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2)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解析:参考译文: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就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才能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啊。”于是,解下自
13、己身上的金鱼饰物来换酒,整天与李白为乐,于是在玄宗面前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每当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要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生气地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
14、“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招聘李白为军中幕僚。后为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
15、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李白著有文集二十卷,流行于世。有人说,李白,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代玄孙。答案:(1)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才能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啊。”(2)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
16、89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宋)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梦中图景?请简要分析。(5分)解析:词人借助雪、笳、铁骑等事物来描绘梦中图景,作答时应对图景加以概括。首先要把词的内容解说出来,再具体说明词的意境特点。答案:词人抓住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描绘出一幅莽苍雄阔、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图。9.词的下片,词人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
17、冷落的环境,反衬出词人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作答时要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具体说明如何运用的,包括“用什么反衬什么”以及手法的效果,特别是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答案: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梦醒后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的环境反衬出词人人老心未老,报国雄心的火焰在熊熊燃烧。(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白居易长恨歌)(2),中原北望气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3)六国破灭,战不善,。(苏洵六国论)答案:(1)在天愿作比翼鸟此恨绵绵无绝期(2)早岁那知世事艰楼船夜雪瓜洲渡(3)
18、非兵不利敝在赂秦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杜牧的江南余显斌江南,是杜牧的。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
19、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
20、灵秀,一片浪漫。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
21、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如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
22、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
23、;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江南,安慰着诗人。诗人,沉醉于江南。(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2期)(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第段,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指出没有杜牧,江南风景就少了特有的情趣韵味,从而强调了杜牧对于江南的意义。B.文章前段多次写到江南的“寂寞”,然后笔锋一转,“就在这时,杜牧来了”,用反衬的手法写杜牧给江南美景带来了神韵。“寂寞”指的是当时扬州的萧条。C.文章第段共用了六个问句,表面上是赞美只有杜牧才能写出这样美丽的描绘江南的诗句。D.“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指的是杜牧虽有报国之心,但因为盼不到国家重振声威,他只能沉醉于江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683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2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作业课件:课时评价 34 开方动手术治好句中病——准确修改病句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