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备考 诗歌鉴赏备考 无招胜有招.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届高三语文备考 诗歌鉴赏备考 无招胜有招 2013 届高三 语文 备考 诗歌 鉴赏
- 资源描述:
-
1、诗歌鉴赏备考,无招胜有招南城中学诗歌鉴赏备考心得陈平2012年高考我校语文取得较好成绩,作为C组学校取得了高于B组学校平均分的成绩,其实不容易,老师的付出可想而知。因为高考改卷和平常不同,我们无法知道准确数据说明诗歌鉴赏这个考点究竟为总分做了多少贡献,我只有根据平常听课、研讨交流所了解的来谈谈我们诗歌鉴赏备考教学的做法。其实,想法比做法更重要,观念改变,姿态就会变,做法就随之改变。高考备考要摆脱繁重、枯燥、低效的题海战,首先老师的观念一定要有一个根本的改变。我们的一个重要的想法是:语文备考教学不是教的过程,是学的过程。传统备考教学中的“传授接受考查”的方式很容易让师生都陷入题海的围困。想追求高
2、效复习,一定要突破这个困局。如何突围?就是打破常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学习思考和质疑习惯,相信学生,带领学生一同思考,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还原文本的分析,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复习教学活动中,从而带领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困境。真正的复习不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梳理学生自己的思路,教会学生自主复习,自我质疑,自我考评的方法。一句话: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实施新课改以来,这些观念并不新鲜,老师们都认同,但如何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就不一定都做到了。我们的顾虑似乎少很多,我们生源差,高一入学的语文成绩经常都排在全市25-35名之间,就像打扑克
3、,我们总是摸到一手臭牌。反正也是一手烂牌,考得差也正常,与其循规蹈矩坐以待毙,不如大胆改革认真实践,可能会带来一线生机或许也会出奇制胜。我们的教学计划基本不走“三轮复习”的传统老路了,在松山湖的总结会上我们科组长的总结发言中有一个第五点是:专注题型本质,注重深度备考。听起来,还是很笼统。具体到诗歌鉴赏来说吧。诗歌鉴赏的题型本质是什么?诗歌鉴赏的备考深度在哪里?我的理解:诗歌鉴赏的题型本质是考查学生初步欣赏和鉴赏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能力。无论问题怎么设计,也都是考查学生有没有领悟诗歌的情感,有没有发现或感受到诗人抒发情感的一些艺术技巧。以往我们也是按自己的备考计划,按部就班地分别从“诗歌的形象”
4、“诗歌的语言”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几个专题逐一讲练,或者,索性先把什么写景诗、送别诗、边塞诗等古典诗歌的八大类型介绍给学生,告诉他们每一类型一般表达什么情感,运用什么技巧,然后在大量的诗歌鉴赏练习中,一次一次训练,竭力让学生懂得某些诗用了某些鉴赏方法,答题要抓住某些规律等等。这样做行不行?我们多年都这样做,也不乏经验之谈和备考招数,可是,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我们的十个招数有七八招是不管用的。学生完全不懂诗还要他进一步鉴赏其诗歌的情感和艺术,这就相当于假定我们的学生有较丰厚的赏析古诗的积累,且具备和老师差不多的鉴赏水平。这其实是一个很不靠谱的假定,是高
5、估我们的学生了,尤其像我们的学生,最大的障碍是你带领他鉴赏的诗歌他大部分并没有看懂,勤奋刻苦了半天学到一鳞半爪的所谓鉴赏技巧,牛头不对马嘴地乱用一通,诸如只要问什么手法就只答各种修辞手法,压根儿不明白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不管什么诗都用“情景交融”来分析技巧;只要诗人有曾经被贬谪的背景就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来把握思想情感;只要是送别诗只管用一个“依依不舍”来形容情感,学生已经不会静下心来读完整首诗的每一句,也没耐心去揣摩同样是送别诗,这个诗人和别的诗人的心情有何细微差别。这样下来,备考深陷题海,师生共渡苦海,效果如何,只有天知地知。我们觉得问题就出在我们的辛苦工作是建立在一个不真实的基
6、础上,我们不愿意直面我们的学生鉴赏诗歌水平与复习方式严重脱节的残酷现实,我们老师的应试功利心遮蔽了面对一首诗歌最平常的鉴赏心态,我们忽略诗歌鉴赏的本质规律,也脱离了诗歌的本质。结果,学生不懂诗意就开始生搬硬套大量的诗歌鉴赏的术语,这样做既是为难学生也是为难我们自己,关键是这样做违背了“理解欣赏鉴赏”这个最简单的诗歌鉴赏的思维规律。为尊重这个规律,我们大胆做点改动,不局限于备考的轮数,更注重备考的深度。备考深度是指什么?我们认为:诗歌备考的深度不在诗歌鉴赏的难点有多难,不在于训练学生学会解答难度大的诗歌鉴赏题,而在于学生的情感和智慧有无投入到对一首诗的关注、审视、理解、触动、欣赏乃至鉴赏的过程中
7、来。学生有没有调动自己的心智去领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以及深藏在词句背后的微妙的心境,最后在学生做题时学生的鉴赏思维有无得到相应训练。显然,这个“深度”是指鉴赏的活动有无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至于诗歌鉴赏中必然涉及到的种种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老师一定要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切实尊重学生习得规律,不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学生根本不懂诗歌,何谈鉴赏?那么究竟怎么做呢?用什么策略呢?一言以蔽之,诗歌备考的策略就是不要有什么策略,就是回到诗歌鉴赏的本来面目。平常一个人面对一首诗歌该怎么读就怎么读,读懂了,自然就进入鉴赏的层次了。因此我们的高三老师主要做两件实事:一是带
8、领学生读懂诗歌;二是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简单说一个是“读懂”,一个是“会答”。从时间安排上,以“读懂”为主,如何答题只是考前两三个月作密集训练,强化答题意识。大量时间都是做前一件事。一、带领学生读懂诗歌读懂是一切鉴赏的前提。怎么做?我们不再按部就班地讲专题、讲类型,而是带领学生一头栽进诗歌的海洋(说是“海洋”,其实也就五六十首包含各种基本类型的古典诗歌),不急于做题,只集中于一个目标:读懂。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自己来关注和发现诗歌类型和相应的鉴赏方法。避免先入为主地抛给学生一些知识、概念、术语、技法。实践出真知。这些东西应该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欣赏诗歌的大量实践中自己去发现、感悟。所以我们静下心来,
9、花时间带领学生来赏读大量诗歌,可利用的复习资料很多,如那本早读晚练被我们用到淋漓尽致,学生隔三岔五就要与至少一首古诗词打交道,要动口、动手、动脑地读懂一首诗。具体做法是指“学生书面翻译师生点评译文老师引导鉴赏”三个环节。我们几乎在讲一首诗歌前常常要求学生书面翻译这首诗,这看起来很笨,但是却很关键。学生有翻译本,用来翻译文言文,也用来翻译诗歌。尽管在诗歌的翻译上学生遇到的问题比翻译文言文更陌生,更有挑战性,学生的翻译肯定五花八门,但老师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学生翻得很准,而是引起学生对这首诗的高度关注,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客观上让学生投入到理解欣赏一首诗的实践活动中去,然后,第二天的课堂上,老师不要
10、急于解读这首诗,诗歌鉴赏备考教学切忌被诗歌的鉴赏技巧架在空中,老师摇头晃脑地鉴赏,学生仰望,始终无法企及诗歌的艺术境界,渐渐失去信心从而失去注意力。诗歌鉴赏备考,是学生去考,学生读懂是关键,要先把老师的鉴赏,变成学生的鉴赏。既然学生已经初步翻译过了,肯定有很多疑难,老师不要马上解疑,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再领悟诗意,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翻译解读诗意,甚至可以展示学生的翻译让大家讨论,老师不要急于在学生面前炫自己的诗歌鉴赏的功底(包括我自己都常犯这个毛病),要耐住性子让学生自己在诗歌的天地里先摸索,错了也没关系,一个学生的错往往会成为老师最好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契机。就在这样过程中,学生不但会渐渐悟到诗
11、人的感情,还顺便会发现一些诗歌鉴赏的技巧,老师只是顺势点评、引导、追问、归纳。一堂课,老师可能讲10分钟甚至几分钟,所讲的都是学生已经感觉到却不甚明了而且非常想明了的知识。举个例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郎中:官名。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前一天布置学生书面翻译这首诗,第二天课堂上一起来读懂这首诗)教学环节如下:1. 先让学生齐读全诗,整体感受诗意2. 让学生自由提出自己觉得不好翻译或有疑问的词句3. 然后展示一个学生的译文。如【学生的翻译】庭院中的树上有休息的乌鸦,冰冷的露水无声无息地打湿了桂花。
12、我在望着今晚月亮,不知道秋天的思念飘落在哪户人家。(邱茜茹)4. 针对展出的同学的答案讨论:对茜茹的翻译有无疑惑处?学生就很快七嘴八舌提出以下疑问: 第一句的“白”字没有翻译到,到底什么意思 “秋天的思念”是什么思念?翻译中看不出诗人是什么感情。(这个过程让老师了解了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的是什么,这很关键。)当学生七嘴八舌点评人家的翻译时,老师也随机发表点评,注意鼓励学生。5.【老师点评】茜茹翻得相当不错!主要诗意都读懂了,尤其有一个动词翻得很好,是哪个?“飘落”,好在哪里?思念本是无形的真厉害!你们连“以有形写无形”都懂啊!好,大家一起逐一来解决刚才提到的疑惑之处。首先“白”字怎么翻译?有没有
13、人会翻译?白色的地?下雪吗?秋天啊,是霜。广东很少见到的。问题是诗中一定是指地上的霜吗?别忽略题目啊!咦?有人说是月光,好像小时候就读过类似感觉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对了!不管有霜没霜,反正十五之夜的月光下的地面肯定镀上一层白辉的。再来看“秋思”,字面上确实就是“秋天的思念”,大家都想想这是怎样的思念?同学们还指出看不出茜茹翻译的诗歌中诗人是什么感情,可能关键就在对这个“秋思”的理解了。秋天会有什么思念呢?更准确地说是“秋夜的思念”,再准确说应该是“秋月下的思念”,还不是最准确,应该是“中秋月下的思念”,那你认为是什么思念?(学生说“思乡”“思亲”“相思”)别忘了联系题目来理解,
14、思念杜郎中?思念友人?都对,就是“怀人”“思亲”吧。好,还有没有疑问?对了,有同学指出了茜茹的翻译还忽略了注释的相关内容,“家”无实义。比如有一个词叫“花落谁家” 本意是以击鼓传花行酒令,随鼓声传花,鼓停时花落在谁手里谁就罚酒,现在是“谁是获胜一方”的意思,家,已是无实义的助词了,不翻成“哪户人家”,“谁家”应翻成“谁”“谁那边”。另外,老师觉得“冷”翻成“冰冷”是不是太冷了?秋天的夜露没那么冰冷,“清冷”就可以了。现在对比一下参考译文:【诗意译文参考】庭院中,十五的月光照射到地面好似铺了一层白霜,树上鸦鹊已安然栖息,清冷的秋露无声地打湿庭中桂花(或许也打湿了月宫里桂花)。举头仰望,今夜明月当
15、空,普天之下,人人都在对月感怀,深沉的秋夜里不知这茫茫思念之情会随月光飘落在谁那边呢译文点评和比较完成了,学生也差不多理解了此诗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对远人的深深的思念。到此为止,老师要趁势追问:我们完全读懂这首诗了吗?这首诗吸引你的还有什么?意象有哪些?意境如何?语言如何?抒情方式如何?还有什么表达技巧?提出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进入了“鉴赏引导”的环节。例如:渲染:选择月光、庭树、冷露、桂花、望月怀远的诗人等意象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创设空明、澄静、清冷、悠远、清美、情蕴深沉的意境烘托:“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想象:
16、“桂花”的意象,绝不仅仅交代庭院中有桂花树。既然是望月,桂花的意象更让人联想到广寒宫(月宫)的桂花树,使“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暗点“望月”之题。语言:写“秋思”用了“落”字,形象新颖,虽没有把思念比喻为具体之物,即所谓“以有形写无形”(如把“愁”喻为一江春水向东流),但这个“落”字却生动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感情。若改为 “在”,就显得平淡无味。抒情: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那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以想到: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的
17、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其实能在月下这样发问的人,岂不是那个秋思最深的人吗?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深沉委婉。给学生讲解的同时,板书或展示PPT:意象:月光、庭树、冷露、桂花、望月怀远的诗人意境:空明、澄静、清冷、悠远、清美、情蕴深沉的意境技巧:渲染、烘托、丰富的想象、凝练而形象的语言、委婉的抒情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懂意象、意境等基本概念或相关鉴赏术语,老师还要及时补充讲解。之后归纳从这首诗学到的鉴赏方法:(1)立足文本,揣摩每一个字,尝试连贯翻译,领悟整体诗意(2)找出基本意象,体会诗歌意境(3)借助流露情感的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优佳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全优设计课件:第一单元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