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类型考点02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56156
  • 上传时间:2025-11-0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97.77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考点02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考点 02 文言文 阅读 把握 虚词 意义 用法 备战 2022 年中 语文 突破 专项 训练
    资源描述:

    1、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考点02文言文阅读之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分析】 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实词注重词义的理解落实,虚词注重词义与用法的比较辨析。虚词虽然比实词数量少,但难度大。因为一个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所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弄清其出现的语境的基础上,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含义,然后代回句中检验,看句意是否连贯、顺畅。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形成解决课外文言虚词问题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

    2、综合能力。【技巧点拨】一、技巧概述文言虚词几乎是每年中考的必考内容,把握虚词的方法主要有:一、看语境。文言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语境包括语意和关系二个方面:1、看语意。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句群,甚至于所在的段落,将词与词,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顺延的意思联成一片来思考,才能求得准确。通过语意来理解的虚词很多,尤其是“其”、“之”“者”“于”等。2、看关系。有些虚词在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时存在某种关系,或复句关系,或支配关系,或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出来了。常要揣摩其间关

    3、系的虚词有“而”“以”、“于”等。例如:例: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例句中的“而”连接“太守归”和“宾客从”两个词组,“归”和“从”两个动作同时产生,属于并列关系,“而”是连词,表并列。二、看位置。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不同,常见的有“为”、“也”“焉”、“乎”、“矣”、“于”等。例如: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例句中“焉”用在动词之前,且是疑问句,则作疑问代词,意为“哪里”。三、看标点。同一个虚词(指语气助词)放在句末,由于标点符号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气,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常要看标点符号的虚词有“也”“矣”“乎”、“焉”等,如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4、一般说来,句号表陈述或判断,问号表疑问或反问,叹号表感叹、命令、祈使或禁止等语气。例句中句末用了句号,且是判断句,“也”是语气助词,表判断。四、 看呼应。有些文言虚词同前面或后面别的词相呼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好理解了。常用呼应方式来理解的虚词有“为”、“者”“乎”等。例: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中动词“有”放在句末,“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意为“有何陋?”“有”同前面的疑问代词“何”相呼应,“何”解释为什么?九、看结构。文言文中常用排偶句,上下句结构一致,有时实词与实词相对,有时实词与虚词相对,有时虚实词与虚词相对,我们根据与虚词相对的那个实词(或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推出该

    5、虚词的意义用法。文言文中也常有“互文见义”的现象,根据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常见的这种情况的虚词有“而”“以”“因”“之”“焉”。六、看成份。一部分虚词在句子里不作什么成份;或者不能作什么成份;或者起“破坏”作用,使本可成为一个句子的,被取消其成为句子的功能,常见的虚词有“其”、“之”语气助词等。例: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例句中的“矣”是语气助词,不作句子成份。七、看句式。文言文常用一些特殊句式,这种特殊句式配上特殊的虚词形成一种固定的格式来表达意思,记住特殊句式的种类和常格式,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言文虚词。常见的格式有:1、判断句。常用“者,也”、“者,”,也”、“者也”“则”、“乃

    6、”“亦”“为”等虚词表判断。如: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例句中的“则”连接了主语“此”和宾语“乒阳楼之大观”,处于动词的位置,但它是副词,表判断。2、 被动句。常用“为.所”、“为所.”等格式表被动。3、倒装句。二、方法指津1、句意分析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交换理解如果给出两个句子,问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3、词性界定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

    7、定也不同。4.代入检验将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分别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中考的虚词题大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熟知,再以此推断另一个虚词的用法。【注意】课内虚词的学习是关键,课内虚词如果掌握得扎实,那么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虚词的考查也就能迎刃而解了。三、常见虚词(一) 【而】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 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2) 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 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4) 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5) 表假设

    8、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6) 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7) 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

    9、置。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作“吗”“呢”。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2、介词:用法相当于“于”。 3、作形容词词尾。 四、【乃】 1、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作“就”“这才”“于是”等。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作“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作“才”“仅”等。 (4)用在判断句

    10、中,起确认作用。译作“是”“就是”。 2、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语,译作“你的”“你”,不作宾语。 五、【其】 1、人称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译作“他(们)的”“它(们)的”。 (2)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作“他”。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译作“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后面多是数词。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语气。相应译作“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11、3、连词 (1)表选择,两个“其”连用。译作“是还是”。 (2)表假设,译作“如果”。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六、【且】 1、连词 (1)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尚且”“再说”。 (2)表并列关系。一般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作“一边”“又”。 2、副词 (1)表动作或情况就要发生。译作“将”“将要”。 (2)表接近某个时间或数字。译成“快要”“将近”。 (3)表短暂时间。译作“暂且”“姑且”。 七、【若】 1、代词 (1)、作第二人称。做主语或定语。译作“你”“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2、连词 (1)、表假设。译作“如果”“假如”。 (2)

    12、、表选择:可译作“或”“或者”。 3、动词,像,好像。 八、【所】 1、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3、“所以”连用 、表原因,译作“的原因”。 、表根据、依靠或凭借,译作“的根据”“的方法“靠他来”“用来”等。4、名词: 表处所,地方。九、 【为】1、 介词:表被动时读二声,其它读四声。 (1) 表对象。译作“向”“对”等。(2) 表替给。译作“替”“给”等。 (3) 表时间。译作“当的时候”。 (4) 表目的。译作“为着”“为了”。 (5) 表原因。

    13、译作“因为”“由于”。 (6) 表被动。译作“被”,“为”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有时也可不出现施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被动式 。 2、 助词:读二声,放在疑问句末,表反问,译作“呢”。十、 【焉】 1、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或反问语气,用在句中,表提顿,相当于“也”。一般译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译。 2、 代词 (1) 相当于“之”,作宾语。(2) 疑问代词。作状语,译作“怎样”“哪里”等。3、 兼词。一种兼“于+何”,作状语,译作“在哪里”。一种兼“于+是”或“于+之”,用在句末作补语,译作 “在那里”。 4、 作词尾。译作“的样子”。十一、 【也】

    14、 1.表示判断语气的。 2.表示肯定语气的。 3.表示疑问语气的。 4.表示感叹语气的。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十二、【以】 1.用作介词。 (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二)起提宾作用,把。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15、),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十三、【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十四、【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

    16、、对、对于、给、由于等。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十五、【与】 1.作连词。相当于和、跟、同。 2.助词。通常写作欤。 (一)助疑问语气,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语气比较委婉。 (二)助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十六、【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二)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

    17、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三)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十七、【者】 (一)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二)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三)者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18、。 (四)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十八、【之】 1.用作代词 2.用作助词 3.用作动词【典型题析】一、 课堂小练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选项解题技巧A,且秦灭韩亡魏/年且九十 句意分析B.而钱不湿/博学而笃志交换理解C.下车引之/介胄之士不拜词性界定D.以钱覆其口/醒能述以文带入检验 二、(2020江苏南通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孟尝君出行五国,至楚,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值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

    19、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广继绝之义。五国英杰之主,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君今到楚而受床,所为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孟尝君曰:“善。”选自战国策注释:孟尝君:田文,战国时齐国人,四公子之一。象床:用象牙制成的床。登徒:人名,复姓。直

    20、:值班。发漂:喻微小。存亡继绝: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子嗣。中闺:宫门。【问题】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止文之过/何陋之有B.皆以国事累君/受命以来C.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皆以美于徐公。 D.公孙戍趋而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拿;连词,不译。C.在;对于。 D.表修饰。故选D。【变式训练】(2021江苏徐州)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渲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

    21、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展,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样、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辙方从事

    22、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选自苏辙黄楼赋并叙)注:澶渊:古湖泊名。被:遭受,蒙受。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以 身帅 之 与 城 存 亡故 水 大 至 而 民 不 溃。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B. 使民具畚锸 此人为具言所闻C. 方水之淫也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D. 水虽复至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1)澶渊诚塞,徐则无害。(2) 故水既去,而民益亲。4.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熙宁十年,黄河决堤,滔滔洪水抵

    23、达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徐州面临灭顶之灾。苏轼带领徐州军民,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洪的胜利。B. 抗洪中,苏轼“水未至”就未雨绸缪,准备充分,所以大水到来,城内百姓并未逃散。他还赈济灾民,使无数受灾百姓获救。C. 水灾过后,苏轼请苏辙在徐州城东门建楼作赋以作纪念。楼上涂上黄土,取名“黄楼”,寓土能克水之意,表达驱除水患、永保徐州平安的美好愿望。D. 选文描述了黄河泛滥徐州受灾的情景,记述了苏轼不辞劳苦抗洪救灾的政绩,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史料价值。 【答案】1.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通读整个句子可知,该句子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以身帅之”“与

    24、城存亡”这是说的两件事,中间应断开;第二层是“故水大至而民不溃”说的是结果,应在“故”前断开。2. 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项都解释为“担任”;B项分别解释为:准备/详细;C项分别解释为:正,正在/方圆;D项分别解释为:即使/虽然。3. (1)澶渊如果确实堵住了,徐州城就没有危险了。(2) 因此,大水退去之后(已经退去),百姓们更加亲密(团结友爱、亲近)。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文言句式和关键词的解释。如句(1)中关键词:诚,如果、果真;塞,堵住;则,就。句(2)中关键词:既,已经,之后;益,更加、越发;亲,亲近、友爱。4. 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苏

    25、轼请苏辙在徐州城东门建楼作赋以作纪念”属无中生有。【参考译文】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黄河决堤于澶渊,往东流入钜野,往北溢出济水,在泗水往南溢出。八月戊戌日,水到彭城下,我哥哥子瞻恰好为彭城太守。水还没到时,(子瞻便)让百姓准备畚箕铁锹,积蓄土石,准备干草,完全堵塞空隙,为防患水灾做好准备。所以水到了,百姓也不担心。自戊戌日至九月戊申,水到城下有二丈八尺高,堵塞东西北门,水从城边漫到山边,大雨昼夜不停。子瞻穿衣着鞋,在城上搭建草棚,调遣役夫、吏卒来做事,命令百姓不得私下出去避水。以身作则,亲自率领军民,与城共存亡,因此,水虽然很大但百姓没有溃散。当大水泛滥时,漫无边际千里,冲走房屋,摧毁坟墓,老弱的尸体遮蔽河流而下,强壮的疯狂逃跑,没有吃的困死在丘陵树木上。子瞻使熟悉水性的人乘着船,载上食物来救济他们,得以逃脱的人无数。水已经干涸,朝廷正堵塞澶渊,没有时间顾及徐州。子瞻说:“澶渊如果确实堵住了。徐州城就没有危险了。堵住还是堵不住,天意啊,不可让徐州人再次遭受水灾的祸害。”于是请求加固徐州城,在估计水会流过的地方用木头筑堤保护,大水即使再次到来,也不能让徐州受到伤害。因此,大水退去之后,百姓们更加亲密了。于是在城的东门建造了一座大楼,以黄土粉刷,说:“土能胜水。”徐州人互相鼓励建成了它。我正在宋地做事,将登上黄楼,游览观望山川,凭吊大水留下的遗迹,于是写了黄楼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考点02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6156.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