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单元质量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单元质量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 2016 2017 学年 一语 文人 必修 习题 单元 质量 检测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单元质量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训练(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涸辙(g)淅沥(x)揠苗助长(y)B婆娑(sh) 流连(lin) 急不暇择(xi)C珍重(zhn) 猗郁(q) 毫不犹豫(y)D蕈(xn)菌 囚系(x) 永不屈服(yng)解析:A项,“涸”应读h;B项,“娑”应读su;C项,“猗”应读y。答案:D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葱笼淅沥攀缘姹紫嫣红B脉络 纤细 繁茂 归然不动C公寓 喜悦 常春藤 诚心诚意D猗郁 琼浆玉液 简漏 直截了当解析:A项,葱笼葱茏;B项,归然不动岿然不动;D项,简漏简陋。答案:
2、C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人自顾不暇,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病,但就其主流来看,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A卷帙浩繁B蔚为大观C自顾不暇 D鱼目混珠解析:C项,自顾不暇:自己照顾自己都没有工夫,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可改为“目不暇接”;A项,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B项,蔚为
3、大观: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汇聚成一种盛大壮观的景象;D项,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答案: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因为神话创作要想得到群众的欢迎,就看它是否立足于现实。B在中国科协举行的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活动上,中医专家坦言,不仅如何辨别养生真伪困惑着老百姓,也困惑着业内人士。C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人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D高校自主招生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成为民意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解析:A项,
4、两面对一面,“看它是否”应改为“要”;B项,语序不当,“如何辨别养生真伪”应置于“不仅”前;D项,“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句式杂糅。答案:C5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_,_,_,_,_。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国家馆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地区馆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A BC D解析:由前文可知,陈述顺序应先国家馆后地区馆,所以先是,“华冠高耸”紧承;同理,地区馆应为;是对
5、国家馆和地区馆整体布局的总结,应放最后。答案:C二、阅读能力训练(6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5分,每小题5分)“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地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图画就是无音的诗”,“建筑就是冻凝的诗”。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音律。散
6、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比较韵文为更密切。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的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在韵文里,格式是有一定的,韵法也是有准则的,无论
7、你有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只消按照规律填凑起来,看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少在外表上比较容易遮丑。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Ca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伯风(Buffon)说:“文调就是那个人。”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波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司马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这真是很难解说的。(选自论散文)6
8、根据文意,下列对“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散文和我们人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天天说的话,写的文章都是散文。B散文是一种翻译,它能够把我们头脑里的思想情绪译成语言文字呈现出来,最能显现作者真实的个性。C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限制,是最自由的,因此驾驭起来相对容易些。D散文的妙处很多,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它比其他文体更有艺术价值。解析:A项,“写的文章”错;C项,“驾驭起来相对容易些”错,应当为“最不容易处置”;D项,“它比其他文体更有艺术价值”错。答案:B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和散文相对的文体严格地讲应当是“韵文”,而“韵文”和诗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B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包
9、含着诗,而号称为诗的,里面的材料却仍然是散文。C散文和韵文的区别在于节奏和韵律这些形式要素上的不同。D在韵文里,格式是固定的,韵法是相同的,即使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读起来也会感到声调铿锵。解析:A项,原文说“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所以韵文和诗并不相同。B项,原文说“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漏掉“也许”与原文不符。D项,“韵法”不是相同,而是有准则。答案:C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时常可以用各种媒介物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观看体操比赛、欣赏交响乐等也能体会到一种诗意。B散文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所以,我们鉴赏散文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对于散文那流动的情感,更是无法把握。C
10、要写出好的散文,富于感情、思路清晰都是需要作者把握的重要因素。D伯风说:“文调就是那个人。”因此,提高人品,也有助于提高文品。解析:B项的说法过于绝对。答案:B(二)阅读故都的秋选段,完成912题。(20分)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
11、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
12、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9这三段文字分别写了哪三种景况?请简要概括。(4分)答:_答案:清晨静观、落蕊轻扫和秋蝉残鸣。(也可以概括为秋晨图、秋槐图和秋蝉图等)10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_答案: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原始、质朴而浓烈之美。同时也能约略看出作者当时生活的拮据。11说到牵牛花,作者为什么认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5分)答:_答案:作者欣赏的是冷色调的景物,这与本文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
13、“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12选文第2自然段画线句子描写了怎样的景色?突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加点的“这些深沉的地方”指代的内容是什么?(6分)答:_答案:(1)写出故都的秋“清”“静”的景色,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之情。(2)“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作者“细腻”“清闲”“落寞”的感受。(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5分)金色的飘落毛时安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早上,起风了。我和妻子一起推着童车,带着快满周岁的外孙去街上散步。没想到,一夜的冬雨,竟像最伟大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板创作了一幅夺人心魄的作品。铺天盖地的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层层叠叠,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078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