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文档: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记 史记 2017-2018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文档: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
- 资源描述:
-
1、第11课屈原列传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_(2)然泥而不滓者也:_(3)屈平既绌:_(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5)厚币委质事楚:_(6)被发行吟泽畔:_答案(1)同“罹”,遭遇(2)同“涅”,染黑(3)同“黜”,罢免官职(4)同“浊”,污浊(5)同“贽”,见面礼(6)同“披”,披散2一词多义(1)伐(2)疾(3)害(4)间(5)属(6)见(7)明(8)令答案(1)自夸,炫耀/攻打/功劳(2)痛苦,疾苦/恨、痛心(3)忌妒/妨害(4)离间/一段时间(5)写作/连,跟着(6)看见/显现/被(7)明晓/眼睛/阐明(8)法令/使,让3虚词归纳(1)而(2)乃答案(1)因而/表因果的连词,就/
2、表转折的连词,却/表转折的连词,但是/表并列的连词,并且/表转折的连词,却(2)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4古今异义词(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_今义:_(2)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古义:_今义:_(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2)古义:清平的国家。今义:治理国家。(3)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蝉蜕于浊秽:_(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_(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_(5)卒使上官大
3、夫短屈原于顷襄王:_答案(1)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2)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3)名词作动词,染黑(4)名词作动词,效法(5)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_(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3)兵挫地削:_(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_(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_答案(1)(4)被动句(5)定语后置句7翻译下面的句子(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译文:_(2)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译文:_(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译
4、文:_(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译文:_(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译文:_(6)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译文:_答案(1)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创作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2)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按自己的意思做些改变,屈原不同意。(3)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4)他思念国君,(想要)振兴国家,并希望国
5、君和社会能够返回到正道上,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5)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的,但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接着一个,而圣明的君王、稳定的国家好几代都没见到过,这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6)(我)读了服鸟赋,(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回事,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背景展示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楚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
6、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的5月5日,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楚辞在战国后期,中国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那就是以屈原的离骚等为代表的著名的诗歌篇章,这类诗歌被后人称为“楚辞”。“楚辞”的出现,标志着继诗经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楚辞”
7、有三种含义:指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我国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体,又称“骚体”。它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作是离骚。指战国时期的楚人和汉代人模仿楚辞诗体创作的一批作品。指书名。西汉的刘向把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一诗体创作的作品整理成的一部诗歌总集。上古时代的姓和氏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本文中“楚之同姓”的注释中的“屈、景、昭”都是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M),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于屈地,就以封邑“屈”为氏,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
8、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1脉络梳理屈原列传2初读感知本文塑造了屈原什么样的形象?答:_答案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1试简要分析一下屈原的主要性格特征。答:_答案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作者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
10、明其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疾”“怨”“刺”“嫉”便是他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2本文49段,历叙了楚国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这对写屈原起到了什么作用?答:_答案这一系列事件中,屈原的活动并不多,但作者所写的重点仍是屈原,意在揭示屈原的被贬黜与楚国一系列失利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屈原对楚国政治、外交、军事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从而歌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卓越才华。3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何作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答:_答案(1)第一次对话形象地揭示了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第二次对话形象地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以死来坚持真理,保持高洁志趣,决不同流合污。这两次对话实际上是一段精辟的人生哲理的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亦抒太史公之情。(2)蕴含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对屈原的同情惋惜。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此“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答:_答案司马迁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
12、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碧血丹心,一心爱国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屈原与楚国的腐朽贵族集团发
13、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平,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运用示例皎洁的月光下,波涛汹涌。飘飞的花瓣后,杀机四伏。浮沉乱世中,汨罗江畔的您,身穿白袍,微风中扬起襟袖;腰间的长剑,冰冷如铁。您轻轻地握住剑把,纵身一跃,竟然跳了下去,激起无边的浪花。岸边,香草上还留着您颀长的身影和幽幽的泪光,还有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长叹,以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哀愁!才华超人又曾经身受器重的您离开了那个没有阳光的国度,但是您却是以这样一
14、种方式离开,确实出人意料。从您离开的那一刻到千年之后的今天,多少人的脸上滑过冰凉的泪滴!但是,您的离开又确实在情理之中。2课外素材梅兰芳蓄须明志,彰显民族气节日军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杜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粉饰太平,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以牙痛为由婉言谢绝。此后,他不再刮脸了。不几天,就留起了小胡子,对外称自己“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日本华北方面军头目要派汉奸朱复昌“请”梅兰芳出面讲几句话,梅兰芳听说后,让医生给自己打了3次伤寒预防针,发起了高烧,一连几天不退。日本人派军医来检查,果然发现梅兰芳得了伤寒,高烧
15、42度。他们这才放弃原来的打算。选材感言梅兰芳,一代享誉不凡的京剧大师,一个舞台上纤弱如花的艺术家,一个生活中处处播撒爱心的使者,在面对侵略者的百般利诱时表现出的铮铮铁骨,令每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为之动容。踏着他蓄须明志的足迹,我们读懂的不仅仅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更读懂了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从那场灾难中觉醒并挣脱出来的精神内核“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屈原的苦涩与唯美他就是这样站在我们面前,犹如一株开花的树,缀满鲜花,浑身饰物闪烁夺目,散发着兰花的清雅。整个春天,我仰望他,像凝望一株心灵丰富而姿态美好的树,用梦幻一般的花朵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338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八女投江_语文A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