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诵读 梅花_沪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诵读 梅花_沪教版 一年级 语文 教学 设计 古诗 诵读 梅花 沪教版
- 资源描述:
-
1、梅花教学内容:古诗梅花教材简析:教学目标:1、认识“梅、墙、数、枝、凌、寒、遥、暗、”等生字。2、正确、流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图、文、生活相结合,感情朗读,感受梅花不畏寒冷的顽强品格。4、通过朗读、交流等活动,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教学重点: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图、文、生活相结合,体会诗歌情境,感受梅花不畏寒冷的顽强品格。教学设计理念及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观察并表达,帮助孩子体会诗歌意境,化难为易。 2、反复吟诵古诗。借反复的感情朗读成诵,借多种不同形式的吟诵,如挑战读
2、、配乐读、表演读等,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加深孩子对古诗的理解,同时训练孩子的语感。教学准备:学案导学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聊花猜梅,激活课堂1、老师引出话题:爱花的小朋友请举手。呵呵,都喜欢?那你们都喜欢什么花呀?(生畅所欲言)(根据课前作业交流)写花字2、猜一猜:有一种花,开在寒冷的冬季,万花凋零,它却独自开放,是什么花?对于梅花,你有哪些了解?(生互动交流)3、同学们对梅花的了解可真不少,老师也搜集了许多关于梅花的图片,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梅花观赏图,配乐,教师解说)解说词:(梅花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喜欢温暖稍带湿润的气候,不畏严寒,有200多个品种,生长很有特点:先开花,后长叶
3、,它的花瓣也很有特色,如果你仔细地数一数,就会发现它的花瓣是五瓣,或者是五的倍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梅花有的结果,有的不结果,如果它的花瓣只有一层,那么它多数都能结果,味道好酸,如果它的花瓣有两层或两层以上,一般就很少结果,只能供人观赏了,梅花有大红、粉红、白色、黄色等好多种颜色,植物学家们还新培育了其他颜色的梅花呢!好让它在百花凋零的冬天给大家带来更多美的享受。)4、揭题:梅花这么美,引得许多诗人为她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的古诗梅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梅”字。(1)指名拼读。(2)怎样记住这个字?(猜谜语:每天站在木头边、加一加、拆部件、老师重
4、点教给形声字的识字方法:梅是形声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的“木”字是形旁,表示梅字的意义和树木有关,右边的“每”字是声旁,表示“梅”字的读音和“每”相近。汉字中大部分合体字都是形声字,因此学会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生字非常重要。)(3)“木”字家族的成员可真不少呢!你还知道哪些“木”字旁的字?(松、杨、柳、柏、枫、桃、杏、李)这样归类学习,也是识记生字的好办法。(4)你能结合刚才的短片用“梅花”说一句话吗?【设计意图:花是孩子喜爱之物,且各有所爱;“猜一猜”也是孩子极感兴趣的一项活动。“聊花猜梅”可使孩子全身心放松,释放自我,激活思维,畅所欲言。课堂因之而活跃起来。同时,通过对梅花的交流,唤起
5、孩子的生活记忆,可以了解学生此方面的信息,师生互学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二、初读古诗,熟读成诵。1、看来你刚才看得非常仔细,听得非常认真。2、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诗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请同学们拿起笔,端好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生字做上记号,再逐句把诗文读正确。)3、抽生试读,在评议中注意正音并认识生字:梅、墙、枝、数、凌、寒、遥、暗。在生的朗读中注意正音:数(sh) 凌(lng)4、男女生分读。5、齐读。三、随文识字,意境中感悟。读了这么多遍,你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随机体会诗句内容,并在意境中识字。)1、“墙角数枝梅”(1)梅花开放的位置墙角。识记“墙”字。我们班有墙吗?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毕节地区)同步作业课件:13 诗词三首(共20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