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2

类型专题02: 大学之道(课件)-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74395
  • 上传时间:2025-11-12
  • 格式:PPT
  • 页数:32
  • 大小:484.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专题02: 大学之道课件-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 02 大学 课件 2021 2022 学年 语文 古诗文 难点 篇目 精品 讲义 统编
    资源描述:

    1、普天下的儒生皆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情怀。儒家“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天下均平的社会理想状态。但这个“均平”或“平均”却不是人们所理解的那个平均主义的“平均”,不是绝对的量的均匀,而是一个表示合理、平衡、公正、公平、秩序、和谐等意义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就基本含义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在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平等和公平。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大学,来剖析儒家的治国理念。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过程与方法1.课堂分析

    2、2.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自身修养,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重点难点1.掌握“四书”“经传”等文化常识。2.理解大学之道的内涵。【课堂知识点拨】一作者与礼记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课堂知识点拨】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

    3、篇,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地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课堂知识点拨】二“大学之道”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

    4、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课堂知识点拨】三背景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

    5、,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是指大学或成就大人之学的途径和方法。大学,有两种解释,一指古代的教育机构,是培养人材的最高学府(若取此义,则大可读作太泰);一指大人之学

    6、,或成人之学,即成就理想的人格的学问。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即取第二种解释。这两种解释可以关联在一起。古代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理想的道德人格和治术人才,也就是培养治者。与小学所教的书数及日常规矩,有不同的层次。朱子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文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大学章句序)依此说可知小学教育有普遍性;大学教育除治者的子弟外,平民才智优秀的才能进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7、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大学之道的内容朱子认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者,是大学的三纲领。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仁义礼智信)。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含义。即是将人本有的但为私欲所障蔽的光明的德性彰明出来。这一点符合孟子的“性善论”。亲民:亲民,朱子认为应作新民,而亲与新在古书上是常常通用的。据朱子,新民即使百姓革除旧习,日新其德,去恶从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思想道德修

    8、养,才能使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得以弘扬。与上文“明明德”相吻合!王阳明则主张仍作亲民解,亲民即亲爱百姓。他认为大学所说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便是亲民之义。阳明之说虽亦有据,但仍是朱子之解为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止于至善:是必须达到最理想的地步之意。大学下文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即在各种人伦关系中,都有其当行之道,这便是至善所在。朱子对止于至善的注释是: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

    9、,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即从事大人之学的学者,必须以至善的达成为最终的目的,在对己的明明德及对人的新民上,都要有至乎其极的最合理的实践。2014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大学的三纲领,深刻论述了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民族、国家的重要性。他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

    10、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对此,我们要认真领悟,把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3.大学之道的意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知道目标所在(道德的完美境界)。是说若知道了至善之所在,而努力求实现,则心志便会有定向。心志有定向,便不会妄动而静。心不妄动,便能安稳。能安稳便能思虑周全。能思虑周全,则行为便会合于至善,而达到理想的境地(得:收获,即道德的完美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的实践过程,都是

    11、有本末始终的区分的,明明德是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如果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区分,而循序渐进,便近于大学之道(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知本末先后,亦呈就后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目说,在前者为本、为始,而在后者为末、为终。如修身为齐家之本,故修身为本及始,而齐家为末及终。如欲齐家,须先修身,而修身亦必导致齐家之结果始终本末是相涵的。往后推,则齐家为治国之本,治国为平天下之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

    12、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探究】1.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人

    13、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2.“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答案】“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14、,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治其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里的“优”,不是“优秀”,而是“优裕”,即“有余”或“富余”。也就是说,做官而有余力,就治学;治学而有余力,就做官。一边做官,一边做学问,两边都不耽误。因为孔子的理想就是在读书与做官之间游刃有余。孔子为什么想当官呢?因为他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孔子是士人、君子的代表。士人、君子是干什么的呢?就是当官和做学问的。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就“难矣哉”(

    15、论语阳货)。孔子还说,一个士人,如果贪图安逸(怀居),那就不配称作士,谓之“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所以说孔子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做学问加当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思。诚其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曾

    16、参(孔子、颜子、曾子、子思 和孟子儒家五圣)曰:“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克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格物:探究事物原理。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都是。本:根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

    17、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3.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答案】道理:本文阐述的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本文第一段阐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

    18、“亲民”“止于至善”,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这告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二段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段话强调通是学习知识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意义和作用: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小结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

    19、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八目”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

    20、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的人生历程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

    21、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文本特色】(1)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2)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渐,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

    22、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理解性默写】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答案】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答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答案】致知在格物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答案】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课内知识训练】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节点的字。道大学之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23、:道芷阳间行: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足为外人道也:则近道矣名词,道理,途径和方法名词,道路动词,取道名词,原因动词,说。名词,规律、道理。得虑而后能得:谁得而族灭也:故不为苟得也:未得与项羽相见:动词,获得,有收获副词,可以名词,苟且偷生的事副词,能够诚欲正心者,先诚其意: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使动用法,使真诚连词,如果副词,确实、的确。修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乃重修岳阳楼:修守战之具邹忌修八尺有余动词,修养形容词,长长的动词,修葺。动词,修理、整治名词,长,这里指身高。二古今异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文: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答案】两种含义,1.博学;2.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三请指出活用的词语并加以解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答案】第一个“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答案】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3.在止于至善。【答案】善,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答案】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四请指出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在止于至善【答案】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答案】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02: 大学之道(课件)-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74395.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小学语文:《小鹰学飞》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鹰学飞》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5 文学文化常识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5 文学文化常识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4 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4 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3 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3 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小山泉的心愿》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山泉的心愿》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doc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doc
  • 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家》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家》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学弈》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学弈》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地球清洁工》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地球清洁工》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咏鹅》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咏鹅》课堂实录.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