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大学之道(课件)-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02: 大学之道课件-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 02 大学 课件 2021 2022 学年 语文 古诗文 难点 篇目 精品 讲义 统编
- 资源描述:
-
1、普天下的儒生皆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情怀。儒家“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天下均平的社会理想状态。但这个“均平”或“平均”却不是人们所理解的那个平均主义的“平均”,不是绝对的量的均匀,而是一个表示合理、平衡、公正、公平、秩序、和谐等意义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就基本含义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在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平等和公平。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大学,来剖析儒家的治国理念。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过程与方法1.课堂分析
2、2.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自身修养,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重点难点1.掌握“四书”“经传”等文化常识。2.理解大学之道的内涵。【课堂知识点拨】一作者与礼记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课堂知识点拨】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
3、篇,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地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课堂知识点拨】二“大学之道”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
4、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课堂知识点拨】三背景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
5、,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是指大学或成就大人之学的途径和方法。大学,有两种解释,一指古代的教育机构,是培养人材的最高学府(若取此义,则大可读作太泰);一指大人之学
6、,或成人之学,即成就理想的人格的学问。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即取第二种解释。这两种解释可以关联在一起。古代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理想的道德人格和治术人才,也就是培养治者。与小学所教的书数及日常规矩,有不同的层次。朱子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文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大学章句序)依此说可知小学教育有普遍性;大学教育除治者的子弟外,平民才智优秀的才能进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7、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大学之道的内容朱子认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者,是大学的三纲领。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仁义礼智信)。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含义。即是将人本有的但为私欲所障蔽的光明的德性彰明出来。这一点符合孟子的“性善论”。亲民:亲民,朱子认为应作新民,而亲与新在古书上是常常通用的。据朱子,新民即使百姓革除旧习,日新其德,去恶从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思想道德修
8、养,才能使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得以弘扬。与上文“明明德”相吻合!王阳明则主张仍作亲民解,亲民即亲爱百姓。他认为大学所说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便是亲民之义。阳明之说虽亦有据,但仍是朱子之解为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止于至善:是必须达到最理想的地步之意。大学下文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即在各种人伦关系中,都有其当行之道,这便是至善所在。朱子对止于至善的注释是: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
9、,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即从事大人之学的学者,必须以至善的达成为最终的目的,在对己的明明德及对人的新民上,都要有至乎其极的最合理的实践。2014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大学的三纲领,深刻论述了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民族、国家的重要性。他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
10、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对此,我们要认真领悟,把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3.大学之道的意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知道目标所在(道德的完美境界)。是说若知道了至善之所在,而努力求实现,则心志便会有定向。心志有定向,便不会妄动而静。心不妄动,便能安稳。能安稳便能思虑周全。能思虑周全,则行为便会合于至善,而达到理想的境地(得:收获,即道德的完美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的实践过程,都是
11、有本末始终的区分的,明明德是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如果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区分,而循序渐进,便近于大学之道(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知本末先后,亦呈就后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目说,在前者为本、为始,而在后者为末、为终。如修身为齐家之本,故修身为本及始,而齐家为末及终。如欲齐家,须先修身,而修身亦必导致齐家之结果始终本末是相涵的。往后推,则齐家为治国之本,治国为平天下之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7439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