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9 谏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9谏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解析 2019 2020 学年 高中语文 同步 粤教版 必修 单元 19 谏太宗十思疏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9谏太宗十思疏一、读准字音浚(jn)殷忧(yn)朽索(xi)壅蔽(yn) 黜恶(ch) 谬赏(mi)二、一词多义(1)诚(2)信(3)本(4)安(5)以(6)其三、词类活用(1)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名词用作动词)统治(3)貌恭而不心服(名词用作状语)在心里(4)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重要位置(5)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6)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7)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9)能克终
2、者盖寡(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10)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11)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12)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1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1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四、古今异义(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凡百元首古义:君主、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4)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五、文言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3、译文: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林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被动句)译文:担心言路不通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纳下边的意见。使动用法,使安宁。冲:虚。牧:约束。满溢:容器中水满则溢出。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下:动词,居之下。盘游:打猎取乐。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敬:谨慎。虑:担心。壅(yn):堵塞,指听不到下面的意见。蔽:蒙蔽。正:形容词的
4、使动用法, 资料链接千古诤臣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汉族,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州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戒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连连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
5、。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
6、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文本鉴赏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目的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条建议。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答案(1)提出问题(2)解决问题 文本深读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地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_答案(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
7、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_答案(1)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
8、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2)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1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
9、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的具体意义是什么?_答案(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知足”、“知止”,不纵奢扰民;“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2)“十思”的核心内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3)“十思”的具体意义:“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能够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4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_答案魏征以能犯颜直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10、。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的向背和政权的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5作者魏征对“严法治国”持什么态度?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魏征的看法可行吗?_答案观点一:可行。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故魏征的看法是可行的。观点二:不可
11、行。魏征所强调的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在我们这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当权者应当居安思危这一点和魏征是相同的,但我们还应当依法治国,从而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合理。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整散结合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骈文的整齐华美。整篇文章整散结合造成了句式的参差错落,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整散结合是写作语言整句和散句结合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整句是指用排比、对偶等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作用:从语言效果上看,可以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从表达观点的角度看,可以起到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用;而从
12、读者的阅读心理看,可以起到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作用。2写法指导具体写作时可采用以下三种形式:(1)先散后整:论点(散句)整句阐释。先点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整句强化自己的观点。设问(散句)整句。先作一个设问,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用整句回答问题。(2)先整后散:比喻(整句)议论(散句)。先用朗朗上口的整句营造一种有气势的抒情氛围,然后借散句引出自己的观点。比喻(整句)观点(散句)。用整句列出多种互补性的现象,然后用一句散句表明全文的观点。(3)散整散:叙述(散句)整句分论点(散句)。分论点(散句)整句评析(散句)。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富有诗意的比喻性整句对观点进行阐述,接着再用散句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9355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