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2梅岭三章.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2 梅岭三章 人教版 语文 九年级 下册 部编版 教案
- 资源描述:
-
1、2*梅岭三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2品析凝练、含蓄的诗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1领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2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本诗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2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在这二万五千里的征程中,留下的除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身影,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陈毅元帅当年在梅岭写下的“绝命诗”梅岭三章。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1972年于北京逝世。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2背景资料1934
3、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苦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伏(f)丛莽(mng)旋(xun)旌旗(jng)阎罗(yn)国门悬(xun)诸君(zh)捷报(ji)血雨腥风(xn)旋台(2)词语释义旋:不久、随
4、即。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诸,许多、各位。君,对人的尊称。涯:边际,止境。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给每首诗起一个小标题。答案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2比较三首诗的内容,
5、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诗前的小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一九三六年冬天,(我)在梅山被围困,我受伤病重潜伏在茂盛的草丛间二十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被解除了。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
6、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2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是一个设问句,是说“我”今日面临死亡的威胁,想些什么呢?“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强调“断头”,写出了诗人处境的险恶,表现出诗人大义凛然的气概。余下的诗句均由此句生发,奠定了全章的感情基调。当时斗争环境极为恶劣,死亡近在眼前,但诗人竟能以高度的革命理智向自己提出问题,清醒的思想、坚毅的斗志、冷静的神态,集中地展现了出来。这正是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的写照。后三句是对首句的回答。3第二句有什么含义?答案示例:第二句表述了艰难创业中经历过很多的战斗,暗含着对自己面临
7、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愤恨感情。4第三、四句运用“泉台”“阎罗”的传说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这两句诗中运用了“泉台”“阎罗”的传说,赋予诗歌浪漫色彩,体现出诗人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精神。5“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了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写出诗人即使死后仍然关心革命,要看到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的。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为革命英勇殉难的精神。6第二首第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第三、四句写诗人激励同志们英
8、勇战斗取得胜利,表达了诗人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7“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表明诗人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的革命精神。8梅岭三章这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示例:第一首,面临牺牲的考验,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回忆十年革命征程,抒发死不瞑目,激励战友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展望未来,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9这三首诗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答案示例: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构成一个
9、完整的整体。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在这层层深化的诗文中越来越清晰。(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第三首前两句中“投身”“应有涯”有什么含义?答案示例:“投身”表现出诗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应有涯”表明诗人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会有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坚持斗争的精神。2将“血雨腥风应有涯”中的“应”换成“该”可以吗?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换。此句中“应”这个副词表明诗人坚信反动镇压必定会有尽头,会结束;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如果换成“该”字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3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答案示例:“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