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 年中 语文 二轮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练习题 精选 汇编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一、文言文阅读。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1.下列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王信之乎 信:相信 B.寡人疑之矣 疑:怀疑C.愿王察之矣 察:调查 D.果不得见 见:看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A.市之无虎明/寡人疑之矣 B.而谗言先至/三人言而成虎C.太子质于邯郸/后太子罢质 D.于是辞行/议臣者过于三人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1)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4.对于传言,魏王的态度是怎样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问与学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
3、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致疑:提出疑难的问题 B.舍问,其奚决焉决:判断、解决 C.问焉以破其疑焉:他们D.所谓就有道而正也正:正确2.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2)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3.从选文看,作者对向他人请教(学习)持什么态度?这强调了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游浣花记宋任正一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而浣花尤甚。每岁四月十有九日,都人士女,丽服靓妆,南出锦官门,稍折而东,行十里,入梵安寺,罗拜冀国夫人祠下,退游杜子美故宅,遂泛舟浣花溪之百花潭。凡为是
4、游者,架舟如屋,饰以缯彩,连樯衔尾,荡漾波间,箫鼓弦歌之声喧哄而作。其不能结舟者,依岸结棚,上下数里,以阅水戏竞渡,舟之往来。成都之人于他游观或不能皆出,至浣花,则倾城而往,里巷阗然。府尹亦为之至潭上,置酒高会,尽众人之乐而后返。此俗所以流传者,乃冀国故事也。冀国姓任,本溪上小家女。任媪尝祷于神祠,梦神人授以大珠,觉而有娠,明年四月十有九日生女。稍长,有僧过其家,疮疥满体,衣服垢敝,见者心恶,独女敬事之。一日,僧持衣从,以求浣,女欣然濯之溪边,每一漂衣,莲花辄应手而出,铺于满潭。里人惊异,求僧,已不知其所往,因识其处,为百花潭。会崔宁节度西川,见女,心悦之,纳以为妾。宁妻死,随为继室,累封至冀
5、国。据唐书载,大历中,崔宁自蜀入朝,留其弟宽守。杨子琳自泸州袭之,宽战力屈。冀国素骁勇,出家财募士,得千人,设部队,自将以进。子琳惧,引去,蜀赖以全。亦谓之“佑圣夫人”。既贵,每生日,即来置酒其家,舣船江上,访漂衣故处,徘徊终日。后人因之,岁以为常,且即寺之东庑作堂祠之。(节选自全蜀艺文志,有删改)(注释)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佑圣夫人”。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连樯衔尾 衔:连接B.里巷阗然 阗:充满,此引申为“挤满”C.访漂衣故处 故:缘故D.冀国素骁勇 素:一向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府尹亦为之至潭上,置酒高会,尽众人之乐而后返。(2)后人因之
6、,岁以为常,且即寺之东庑作堂祠之。3.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祭拜冀国夫人”这一习俗世代相传的原因。四、文言文阅读谢安,字安石。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距绝之。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安妻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及至新城,
7、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节选自晋书谢安传,有删改。)【注】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桑门:同“沙门”,指佛教僧侣。支遁,东晋佛学家。废黜,贬退。扇构:煽惑挑拨,也指煽动连结。召伯埭:召伯,召公,周公的庶弟,有德政于民。埭,di,堵水的堤坝。1.下面是扬扬对加粗词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佐著作郎联系上下文,前文介绍谢安最初被司徒府征召,后文写他用生病作托辞,加之“佐著作郎”是官职名,因此推测“除”为“任命,授职”的意思。B.安以书距绝之联想到“拒绝”,推断“距”同“拒”,“拒绝”的意思。C.朝士咸送回忆桃花源
8、记中“咸来问讯”可知,“咸”为“都”的意思。D.每形于言色联系成语“喜形于色”可知,“形”为“形状”的意思。2.用“/”为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3.翻译句子。(1)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2)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4.位于邵伯的谢安广场是扬州市八大文化广场之一。扬扬很想进一步了解谢安,请你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的内容,向他介绍一下谢安的人物特点。链接材料:谢安曾为扬州刺史,淝水之战后受人排挤,于是自请到步丘(今邵伯)赴任。当时邵伯地势西高,湖水浅,常为旱苦;东低,湖水涨,常受内涝。为此百姓常流离失所,邵伯只有村落不成镇。谢安披风雨顶烈日
9、,考察地势,征调民夫,筑了一道湖埭,即湖中的拦水大坝,以调节水位。此埭筑成后,高者无旱,低者不涝,上下两利。邵伯地域渔谷丰登,百业兴旺。五、古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
10、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选自李生论善学【注释】志:记。还:同“旋”,掉转身体。厌:满足。盍:为何。蹉跎:虚度光阴。炯戒:警诫。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吾日三省吾身(_)温
11、故而知新(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王生不说曰(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3.甲、乙两文中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请谈谈它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六、阅读理解。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乙仙都观山水奇秀,见之若图画,殆不可名状。己酉冬,吾道缙云,束装欲往游。其东十里有崇道院,谓之小仙都,一日可往返。乃乘间冒微雪过之,时腊已穷矣。迂
12、折行山峡中,两旁壁立,溪水贯其下。遵溪而行,峻厉悍激,与雪相乱,山木搀天,每闻谷中号声,风辄自上下,雪横至击面。仆夫却立,几不得前。既至,山愈险,雪愈猛,溪流益急。溪旁有数石,望之如玉笋,拥鼻仰视,神观耸然,欲与之俱升。至家已入夜,四山晃荡尽白,不能辨道。索酒饮无有。燃松明半车,仅得温。今日热甚,聊为一谈。望梅尚可止渴,闻此当洒然也。(节选自避暑录话卷上)注道:途经。峻厉悍激:高山峻峭溪水湍急。仆夫:脚夫。拥鼻:遮掩口鼻低声说话。表示谨慎小心。1.请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1)是日更定矣 更定_(2)余拏一小舟 拏:_(3)拥毳衣炉火 拥:_(4)时腊已穷矣 穷:_(5)迂折行山峡中 迂
13、: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见之若图画,殆不可名状。3. 乙文段写作者冒雪游赏崇道院:行在山中时,作者直面风雪,“_”一句动态地写出了雪势之大;至家后,作者远观群山,“_”句表现出了雪天景物浑然一体,茫茫一片。 (用原文语句填空)4.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雪景,所运用的手法有何不同?七、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
14、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鱼我所欲也)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注释)今:假如,如果。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或横线的字词。故不为苟得也_ 所欲有甚于生者_予子冠履_ 子为之乎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非独
15、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_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译文:_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4.【甲】【乙】两文加横线的句子相同的论证方法是?作用分别是什么?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16、必胜矣。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B.寡助之至至:极点C.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D.必先苦其心志苦:痛苦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劳其筋骨,饿
17、其体肤其如土石何C.多助之至已而之细柳营D.以天下之所顺自康乐以来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感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译文:凭借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与之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容易灭亡。4
1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段举攻城不胜和守城弃逃的例子,目的在于启发君主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B.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C.乙文在论述人才的造就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在第一段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19、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涂潦:泥沼雨水。堵:筑墙的计量单位,多以长高各一丈为一堵。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念:_(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3)轼诣武卫营诣:_(4)卒全其城全:_2.用“”给文中加框
20、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_(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译文:_4.【甲】文记述了作者院中散步赏月时的安闲自适,还表达出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感情?【乙】文通过记述苏轼什么事迹来表现他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的精神品质?十、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乙已而夕阳在山
21、,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丙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指朝廷。B.微斯人 微:少。C.树林阴翳 翳:遮盖。D.客此 客:客居。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览物之情 予尝求
22、古仁人之心B.醒能述以文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C.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问其姓氏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而不知人之乐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C.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短文中,面对世事或人生的浮沉,作者的情感有别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072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