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1).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17 中国人 失掉 自信
- 资源描述:
-
1、17.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重点难点】1.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学法指导】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二心集华盖集等。二、写作背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
2、,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预习检测】一、基础知识1.看看这些加点词语你都会读吗?慨叹( )玄虚( ) 脊梁( )前仆后继( ) 省悟( ) 倘若( )诬蔑( ) 搽 ( ) 诓骗(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抹M m M (1)只有争光的权利,没有抹( )黑的义务。(2)他把墙抹( )好了。(3)吃完饭,他把桌子抹( )干净了。省shng xng(4)他的老
3、家在黑龙江省( )。(5)他不断的反省( )自己的行为,及时的改正错误,为了更好的工作。3.理解文中重点词语。麻醉: _舍身:_ 为民请命:_ 诓骗 :_4在“”内给下列语段加上标点符号。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二、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来源:1ZXXK1.议论文分几类?2.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根据过渡句子、段落,筛选信息,分清论点和论据,弄清段落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3.给本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4.概括文章的主旨。(二)研读分析,重
4、点突破来源:Zxxk.Com1.作者要批驳的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来源:学,科,网4.文章最后得出结论,作者提出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标准是什么? 来源:1(三)结合文意,理解句子。(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句中反复说“是事实”的作用是什么?(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我们从古
5、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4)“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这段文字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掉,这说明了什么?(5)揣摩“自欺力”“他信力”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的表达效果。三、达标检测1.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 、 和 ,中国新文学的 。原名 ,字 ,浙江 人。1918年发表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猛烈地抨击了封建 制度的吃人本质。他的作品按体裁分别收录如下:(只需填写一到两个你知道的
6、即可) 小说集: 杂文集: 散文集: 2.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 和 两种,中国人失掉自 信力了吗属于 文。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 、 和 三种,本文以批驳_为突破口,采取_和_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3.选出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1、2两段,鲁迅先生揭示出了敌方的论据和论点,为作者的批驳树了靶子。B文章的3至5段,作者用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来驳倒敌论。C文章的6至8段,作者在批驳敌方的基础上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的正确。D鲁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是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7、他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不会失掉自信力。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慨叹(ki)玄虚(xun)脊梁(j)前仆后继(p) 省悟(xng) 倘若(tng)诬蔑(w mi) 搽(ch) 诓骗(kung)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1)M (2)m (3)M (4)shng (5) xng3.理解文中重点词语。麻醉:文中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舍身:原指佛教徒牺牲肉体表示虔诚 ,后来泛指为祖国或为他人而牺牲自己。为民请命: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4. :“”,;二、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议论文分几类?从论证方式看,议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