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 月光曲 人教新课标.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 月光曲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26 新课
- 资源描述:
-
1、26月光曲1.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的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2.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3.了解贝多芬是个富有同情心、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1.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的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2.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课件。创设情景,播放音乐,显示贝多芬头像及他说的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我该多么幸福。1课时一、导入课题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同学们知道刚
2、才听的乐曲是什么吗?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过程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曲。板书课题。2简介月光曲及贝多芬。月光曲即月光奏鸣曲,是德国著名钢琴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从小接受父亲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和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维也纳,后来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8岁时,他听力开始减弱,50岁时双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生活在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主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他的音乐
3、创作,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对欧洲音乐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2再读课文,说说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3课文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能否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这部分分成三层呢?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第一层(第2自然段):贝多芬散步时听到茅屋里传出钢琴声。第二层(第39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
4、并弹奏了月光曲。第三层(第10自然段):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重点探究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交流体会:说说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间:两百多年前地点:德国人物:贝多芬事件:关于月光曲的传说2学习第二部分第一层。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断断续续的琴声”说明了什么?明确:钢琴声断断续续,说明琴弹得很不熟练,而所弹的曲子恰巧是贝多芬创作的,这不能不引起贝多芬的好奇心,这样就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1)指导朗读。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
5、说话的神情、语气。男的()地说。姑娘()地说。读时感受盲姑娘的善解人意,感受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感受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的热爱的无奈。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更是奢侈而又无望的事情。(2)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学生甲: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喜欢我的曲子。学生乙:他们又这么穷,买不起票,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4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兄妹俩确实太穷?把这些词语画出来。(2)贝多芬不仅看到了他们很穷,还看到了什么?(3)再次
6、思考: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的?(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5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1)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2)指导朗读,出示句子:“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听到琴声,盲姑娘会思考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应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纯熟,感情这么深,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6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题话?指名读第七、八自然段。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贝多芬说
7、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他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哇。”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哪!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首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7精读第9自然段。(1)读第9自然段,谈月光曲的内容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教师随机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2)分清景物与联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兄妹俩)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好像)(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