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新学习单教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三 单元 综合性 学习 中华 传统节日 教案
- 资源描述:
-
1、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1.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2.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任务驱动小组合作阶段推进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3课时第1课时活动指导课型:新授执行时间: 月 日执教:1.通过收
2、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通过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能了解收集资料、展示成果的方式。板块一分享交流,建立小组师: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板书:中华传统节日)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你们还记得这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些传统节日吗?生:这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又有哪些习俗呢?课前,大家都收集了一两
3、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谁来和大家分享?(出示课前预学单,指名分享。)生:我知道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大家在那一天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庆团圆。生:我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人们在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生:我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等。生:我知道4月5日前后的清明节有扫墓、踏青的习俗。生:我知道春节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人们会贴春联、拜年等,除夕还会扫尘和守岁。师:中华传统节日可真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呀!想不想更详细、更深入地去了解、研究它们呢?生:想!师: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要调查了解的节日,在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的表格对应的小组栏里写上自己
4、的名字,选择相同节日的同学即为同组。(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学生填表并分组,教师相机板书:确定内容。)板块二确定主题,明确方法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分好了小组,确定了自己的小组名称和组内成员。除了节日习俗,我们还需要调查了解传统节日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这里有一份关于重阳节的节日资料,请大家读后完成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课件出示“重阳节节日资料”,资料见本课学习单后面的补充材料,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师: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后填写下表,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说说你们组提取的关键信息。活动二:请大家阅读关于重阳节的资料后,提取信息,完成下表。对应信息资料内容节日名称重阳节过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节日习
5、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文化内涵有长久长寿的含义节日美食重阳糕相关诗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相关传说恒景在九月初九这天消灭瘟魔,为民除害。(指名汇报,相机出示答案并指导。)师:你说得非常好!从上面的表格,我们知道了需要从节日名称、过节时间、节日习俗、文化内涵、节日美食、相关诗词、相关传说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活动任务之后,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呢?请大家先读一读教材第36页的泡泡框提示,然后完成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在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后面打“”。(板书:了解途径)活动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途径收集节日资料?途径可行的方法(打“”)询问长辈网上查阅介绍传统节
6、日的文章查阅节日相关书籍观看相关节日的视频资料亲自参与节俗活动(指名汇报,相机指导。)师: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调查得到的相关资料,要通过怎样的方式记录下来呢?谁来说一说?(板书:记录方式)生:我们可以列个表格记录下来,也可以用思维导图记录下来。师:说得很好,这两种形式可以让我们收集的资料看着清晰、明了,便于我们使用。板块三小组合作,制订方案师:说到不如做到,我们马上行动吧!现在请每个小组的组员先商议好要采取哪些展示形式,再根据每种展示形式合理安排,分工合作。(板书:分工合作)活动四:请各小组从下表中选择几种展示方式,分工合作。展示方式在选定的展示方式后打“”分工名单手抄报表演节目(小品、歌舞等)讲
7、节日传说制作节日传统美食节日相关诗歌朗诵制作节日相关的手工艺品书法作品(学生分组安排活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师:大家已经分好组了,也选好了展示方式,安排好了人员分工。课后请同学们按照今天制订的小组计划去筹备活动,下节课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意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活动前的准备,为学生搭好框架,降低了学习难度,为学生后面的展示作铺垫。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中华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的。设计意图此板块通过两个表格引导学生明白该从哪
8、些方面去收集资料,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资料,清晰明了,目的性强,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作铺垫。设计意图此板块通过学习单的表格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哪些方式展示成果,丰富了展示形式,为后面学生能多样化地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作准备。第2课时成果展示课型:新授执行时间: 月 日执教:1.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2.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板块一汇报展示师:上节课课后各小组按照制订的方案有序开展了小组活动,相信同学们都收获颇丰,下面就请端午节习俗组来汇报他们的成果吧!(板书:汇报成果)生:我是端午节小组的组长,我负责介绍节日概况。(课件出示学生提前准备的资料)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
9、舟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代的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但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生:我是负责本组传说故事讲解的组员,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故事非常多,有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端午纪
10、念屈原的传说。(课件出示学生提前准备的资料)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丹阳秭归人,诗人、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到贵族的排挤诽谤而去职。顷襄王时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途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首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无力挽救,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百姓们
11、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在众多的传说故事中,纪念屈原之说是影响最广最深远的,占据主流地位。人们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生:听完了传说故事,来听听我的诗歌朗诵吧!(课件出示学生提前准备的资料)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生:听完了慷慨激昂的诗歌朗诵,请同学们听听我给大家演唱的歌曲五五端阳节。(课件出示学生提前准备的资料)五五端阳节五月五,粽子香,龙舟竞赛忙。屈原才名扬,诗歌远流长,庆呀庆端阳。采艾叶,涂雄黄,悬幅钟馗像。系上五色线,挂个小香
12、囊,庆呀庆端阳。生:轮到我给大家展示民俗活动的视频了,我给大家准备了包粽子、饮雄黄酒、赛龙舟、采艾叶和挂辟邪符五个民俗活动的科普记录小视频,请大家观赏。(课件出示学生提前准备的视频资料)生:我给大家准备了好吃的粽子,这可是我自己动手做的节俗美食,大家快来尝尝吧!(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粽子,请同学品尝。)生:我和我的同桌要给大家表演屈原投江,粽子起源的故事,大家如果觉得我们演得好,请把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学生表演故事)师:端午节小组的汇报到此结束,他们收集到的资料可真不少,老师都跟着长知识了。板块二成果评议师:请各小组评一评,对端午节小组的汇报展示你们有哪些评价和建议?请同学们对照评价表进行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