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教案(部编八上语文).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23 孟子三章教案部编八上语文 教案 部编八上 语文
- 资源描述:
-
1、23 孟子三章【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和思路。2.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感受文章的气势。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句和文言词汇。2.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孟子的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理解文意,背诵课文。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
2、助”的内涵。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篇文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3 孟子三章 (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预设:(出示课件4)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
3、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本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5)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
4、“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3)知识链接预设:(出示课件6)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5、。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4)课本链接(出示课件7)纵横家 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人物有苏秦、张仪等。“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合为横”(淮南子览冥高诱注)。他们分别代表合纵(六国联合拒秦)、连横(六国分别事秦)两派,故有纵横家之称。战国策所述皆纵横家的活动和合纵连横之术。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该书内容相似。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教师提示:“粟”“说”“鬲”的读音。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这课朗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
6、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预设:(出示课件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点拨:(出示课件11)诵读指导诵读课文时,注意读对字音,把握节奏,留意停顿、重音、语气。结合注释
7、,反复诵读。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我们齐读课文下面的部分,然后一起疏通文意。注意红色画线词语的意思,我们要重点掌握识记,蓝色字体的是对应红色字体的意思。(出示课件12)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疏通了课文的这段内容,下面对照注释,尝试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13)【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打它,一定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虽然)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
8、。教师:同学们,我们齐读课文下面的部分,然后疏通文意。注意画线词语的意思,我们要重点掌握识记。(出示课件14)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疏通了这段文字,下面对照注释,尝试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15)【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和储备)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一方)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比不上内部人民团结一致。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教师:同学们,我们齐读课文下面的部分,然后疏通文意。注意画线词语的意思,我们要重点掌握识记。(出
9、示课件16)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疏通了这段文字,下面对照注释,尝试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17)【译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王,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要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教师: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教师提问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出示课件18)(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学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教师提问2: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这一
10、观点的?(出示课件18)(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学生:本文列举了两个有关战争的事例:其一,攻城失利一事;其二,守城失利一事。 教师追问:同学们,本文怎样用这一事例论证这一观点?(学生讨论,分析回答。)预设:(出示课件19)其一:攻城失利一事预设:(出示课件20)其二:守城失利一事教师提问3: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出示课件21)(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需要“人和”。教师提问4: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获得“人和”? (出示课件22)(学生朗读课文,讨论
11、分析回答。)学生1:一个国家若能做到“得道”,即“实施仁政”,便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如果帮助它的人多到极点,天下人就都归顺于它,这就是“人和”的最佳状态。学生2:反之,若是“失道”,不实施仁政,最终会导致众叛亲离。教师提问5: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文中是如何阐述的?(出示课件23)(师生讨论,教师指正。)学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就是战无不胜。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其他的客观条件,而是“人和”。而实施仁政,就可以得到人和,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教师:为了体现“人和”的重要性,除用事例说明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这一点呢?(出示课件24)(学生
12、讨论,教师巡视。)学生:引用名言。如“人心齐,泰山移”“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一根筷子易折,一捆筷子折不断”“团结就是力量”等。教师提问6:作者从两方面阐述了文章的观点后,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出示课件25)(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这一观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学生2:“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五、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教师: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人和”在
13、日常生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出示课件26)教师点拨:同学们回答本题要结合当下生活中的事例来回答。(学生讨论,分析回答。)预设1:在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预设2:一家人齐心协力,勤劳致富,终于盖起新楼房。预设3:拔河时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目标明确,终于赢得了对手。教师:“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能怎样获得“人和”呢?(出示课件27)(师生讨论,教师点拨。)预设:一个人拥有“人和”无疑会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利益,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人和”。只要你有一颗宽容、仁爱、善良的心,就能获得
14、“人和”,就可以获得无穷的正能量,成为一个强大的人。(二)字词句归纳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1.通假字(出示课件28)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2.古今异义(出示课件29)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 一词多义(出示课件30)4.词类活用(出示课件3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居住、居处。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树立威信。5.文言句
15、式(出示课件32)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表判断。六、课堂小结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33)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34)富贵不能淫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富贵不能淫,理解文意,背诵课文。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3.理解“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内涵。【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
16、,激趣导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教师板书:富贵不能淫 (出示课件35)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这课朗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注意节奏和停顿。预设:(出示课件36)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17、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教师指导:诵读指导(出示课件37)首先把握节奏,准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句子做好句内的停顿,只有把握好句内的停顿,才能把握文章整体的节奏。 其次要注意那些语气词,疑问语气声音要上扬,感叹语气声音要下沉。读好语气词就能把握文章的语气。 注意读音的轻重。像“富贵不能淫”,重读不同的词语表达的效果不同,要整体把握,确定好重音。三、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然后疏通文意。注意画线词语的意思,我们要重点掌握识记。(出示课件38)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疏
18、通了这段文字,下面请对照注释,尝试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38)【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教师:同学们,我们齐读课文,然后疏通文意,注意画线词语的意思,我们要重点掌握识记。(出示课件39)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疏通了这段文字,下面对照注释,尝试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40)【译文】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为常法,是妇女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