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7届高三8月高考复习研讨会语文课件: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命题解构暨2017高考应对策略(10)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2017届高三8月高考复习研讨会语文课件: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命题解构暨2017高考应对策略10 广东省 2017 届高三 高考 复习 研讨会 语文课件 全国卷 现代文 阅读 命题 解构 应对 策略
- 资源描述:
-
1、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命题解构暨2017高考应对策略华师附中 张诚讲话内容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错误陷阱识别二、传记文本阅读(选考)设题类型比较2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问题:对文本的极度不适应(古典学术);找不到选项文本的区分点;缺少对干扰元素辨析力;解构既不能“入”,也不能“出”;3 论述类文本阅读如何识别错误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常见选项设置的方法有:删删除句子或删减成分;添主要添加定语或状语;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改改变说法或替换词语;漏有意遗漏信息;凑刻意拼凑或强加信息。运用这六种方法并不一定设置成错误项,需要据实而定。如采用句式互换、同义替代的方式,虽有所转换,
2、但实质相同。只有掌握了选项设题陷阱,才能更准确地识别错误项。4设题陷阱及解题技巧:一、混淆范围与程度混淆范围,指故意混淆程度轻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表示范围或程度的词语,导致缩小或扩大范围、以偏概全或者表意绝对化。52015年卷I第1题错误项: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原文第2段首句“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可知新特点指两个方面,不只是“信用形式”。此项以偏概全。如2015年卷I第2题错误项: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
3、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此项中“由宋代政府发行”与原文“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相比,遗漏了“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发行目的为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目的具有多样性都属故意删减信息而导致缩小范围。62016年卷I第1题错误项: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原文第2段首句“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原文第2段结句“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可知王文只是证明“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不能扩大朝
4、是确实存在的”,不能扩大用来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此项犯了“扩大”“曲解”的毛病。2016年卷I第2题错误项: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原文第4段表述为“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选项以“改”扩大了“范围”,把有针对性的部分“旧史学”扩大为“全部”。【解题提示】一是不能随意删减和遗漏信息;二是注意关键的修饰限制词,尤其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几个”“少数”“部分”“大多数”等)、范围大小(“凡”“全都”“所有”“部分”“几乎”“除之外”等)、程度轻重(“十分”“特别”“稍微”等)和频率高低(“通常”
5、“总是”“有时”“偶尔”等)的词语。9二、混淆时态与模态混淆时态,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把“已然”说成“未然”,混淆现实与设想、未然和已然的差别。混淆模态,指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混淆可能性与必然性。102013年卷第2题错误项: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原文“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说明“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该项混淆“已然”和“未然”。11【解题提示】一要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
6、”“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修饰限制词语,以免混淆时态;二要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可能”“估计”“大概”“也许”“未必”“将来”“一定会”等词语,避免混淆时态。三、混淆概念与指代问题混淆概念,主要指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导致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选项将两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混淆、调换或改变,一般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对概念的内涵或外延进行扩大、缩小或转换。指代问题则主要包括指代不明、指代错误、颠倒主客等。122014年卷I第3题错误项: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7、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根据原文语境,应该是“现实悲剧”引起的,选项混淆了“现实悲剧”和“文学艺术中的悲剧”两个概念;选项中“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表述不当,原文是“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主体的抗争和悲哀”“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选项混淆“快感”与“悲剧感和审美愉悦”几个概念。13又如2013年卷I第1题错误项: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原文中“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中的“其”代指“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并非选项中的“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选项明显指代错误
8、。14【解题提示】一要关注文本论述对象,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二要注意选项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现象。解答有指代问题的选项,要留心指示代词(“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弄清指代的具体内容,分清主客关系。15四、逻辑混乱逻辑混乱包括混淆或颠倒逻辑关系、条件错误等。混淆或颠倒逻辑关系,主要指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关系上的混淆颠倒,将条件说成结果、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其中因果混乱包括因果颠倒、强加因果。条件错误则指条件不充分、混淆充分和必要条件。162015年卷第2题错误项:“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
9、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原文没有表因果的词语,并不存在着因果关系,选项属于强加因果。17又如2013年卷I第3题错误项: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18原文因果关系应该是:黄帝书享有崇高地位,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所以申不害、慎到、韩非著作的语句可认作是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选项颠倒了因果。19【解题提示】对涉及条件或因果关系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仔细分析有无条件或因果关系,或者是否颠倒了条件、因果。值得注意的是,题干中如果有“根据”“证据”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
10、要能构成条件或因果关系。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关联词语,要仔细辨析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0五、无中生有与故意曲解无中生有,指选项所说内容在文本中未提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故意曲解,指不尊重原文客观信息,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偏离。21如2014年卷第1题错误项: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原文是“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可见二者同罪。此项属于无中生有。22又如2014年卷I第2题错误项: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
11、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23原文认为,欣赏悲剧时,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并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意义”。此项说“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距离”“让人们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错误,属于故意曲解原意。24如2016年卷1第3题错误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原文既讲了“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也说了宋清两代“金石学”的发展,尤其对“金文”的研究,对文字研究学的意义。如果只是 只是强调“殷墟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12、,这就犯了“遗漏信息”而带来的“曲解文意”。这也犯了“绝对化”的毛病。【解题提示】准确寻找出原文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理解语句相关的意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信息,切忌主观臆断和望文生义。六、混淆肯否与主次混淆肯否,指颠倒肯定和否定;混淆主次,指不分主次关系。2015年卷第1题错误项: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27原文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过去认为艺术品的接受是美学问题,虽不重要,但肯定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不是说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选项混淆了原文的基本肯否判断。【解题提示】仔
13、细审读原文,分清肯否,区分主次。28有时,某个错误项也可以综合设置两种甚至三种陷阱。如2015年新课标卷第3题错误项: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29此项丢掉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变得绝对化;说西厢记是对莺莺传的误读,金瓶梅是对水浒传的误读,故意曲解;同时原文并没有“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信息,选项无中生有。30另外,还有一类题型,每个选项单独看都与原文对应一致,但某个选项的陈述对象明显与题干不符,即答非所问,2014年卷I第1题错误项就属此类。
14、故而学生在答题时,应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切不可生搬硬套。建议:着实提升解构文本能力,弄清设题陷阱,提升辨识能力。31传记作品阅读设题类型比较分析 人物传记就是以写人记事为主体的,其核心就是人(传主),所以在阅读和做题的时候,要紧紧扣住人的因素,把重点放在传主身上。传主必定是正面人物,他可以有缺点,但他身上一定有闪光点,我们最终要抓住的就是这些闪光点(鲜明的个性、突出的成就贡献、巨大的精神影响)。阅读方法:理清脉络,整体把握。第一步,弄清作品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传主的生活经历是如何贯穿起来的,把握文本的结构思路;第二步,整体领会文本内容,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弄清文段写了传记主人公哪些事,体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619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4 小马过河∣人教部编版(2016).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