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蜀道难》课件60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蜀道难 蜀道 课件 60 2021 2022 学年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 资源描述:
-
1、蜀 道 难唐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形成了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
2、生的主导思想。整体感知危乎高哉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多么险峻,多么高!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诗文鉴赏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和鱼凫这两个蜀国的先王,他们建国的年代是多么遥远。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颠。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嵋山顶。直到地崩山塌壮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高险的山路与石栈相互连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也要绕弯的最高峰,下面有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过去,为没有地方可以攀援而发愁。青泥何盘盘,百步
3、九折萦岩峦。青泥岭多么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内就有许多迂回曲折的山道萦绕着山峰。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走到高处,伸手可触星辰,仰头望天,使人屏住呼吸,行人只有徒自抚胸长叹。叹高:可畏一显主旨句蜀道之始蜀道高峻蚕丛,。尔来,。西当,。地崩,。扪参,。青泥,。黄鹤,猿猱。上,下。(1)诗人从哪些角度表现蜀道之“难”?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写蜀道之难。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2)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六龙回日群山挡日万仞深渊,急浪回旋虚实结合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虚写映衬夸张在岭上盘桓曲折,手扪星辰,呼吸紧
4、张,抚胸长叹细节描写(神情、动作)神话传说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3)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情况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叙蜀道由来:五丁开山(4)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更突出了蜀道的艰难。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以上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还从哪些角度写蜀道之难?蜀地与世隔绝诵读鉴赏第二段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问你此番入蜀西游什么时侯回来?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难以攀登。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见鸟儿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环绕飞翔。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又听见杜鹃
5、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 听此凋朱颜!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脸色大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着。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急流瀑布争着喧嚣而下,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这般艰险,你这远道的人,为什么来到这里?叹险:难行景物凄清山险水恶问君,。但见,。又闻,。二显主旨句!飞湍,砯崖。连峰,枯松。其险也如此,!第二节从哪些角度(方面)来突出蜀道之难?1.环境凄清2.风光奇险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622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