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联现代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联现代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 现代 中学 2019 届高三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题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东联现代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书院的精神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2、。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
3、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
4、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因此,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书院的精神是:注重学术
5、研究,深化学理探讨。最后,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同构,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近百年来,我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家国同构,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把官员、百姓的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就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有这一层关系,恐怕比雇佣关系要好很多。所以,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化。当今
6、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传统书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就是开启了一个误区。B. 朱熹的六条读书方法,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C. 一个人只要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就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D. 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都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的理解。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多个维
7、度审视书院的传统精神,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关系。B. 文章围绕着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并由此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所存在的问题。C. 文章在叙述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书院教育的精神,彰显了本文立足于中国当代教育的立场。D. 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最后强调了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学生没有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启发也没有用,只会是“引而不发,跃如也”。B. 当代教育也要践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既要“有教无类”,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C. 只有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才
8、能自由讲学,避免灌输。D. 家国同构是很复杂的问题,官员与百姓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答案】1. D 2. C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不正确。原文只提到“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不能说是“完全不一样”。B项,“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不正确,原文说的是“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
9、不能说是“根本精神”。C项,“只要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就”说法绝对,原文为“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是假设的说法。故此题答案为D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C项,“本文立足于中国当代教育的立场”不正确。从全文来看,文章立足于传统教育的立场。故此题答案为C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
10、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项,对“引而不发,跃如也”理解错误。“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比喻善于启发引导。原文说“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可见,原文也是说要善于启发引导。故此题答案为A项。【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
11、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海行了船 乔显德由于当兵与工作的经历,我与船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泰国、香港、上海、南海、渤海等海域都坐过船,也就对坐船感触颇深,久积脑海。海船在浩瀚大海里昼夜不停地航行,有时风平浪静,坐在船上感到安安稳稳,舒舒服服;有时顺风顺水,坐在船上觉得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有时风起浪高,坐在船上就感到颠颠簸簸,战战兢兢。船上的生活就这样度过,然后船停靠在码头,我们上了岸。大海行船,有的定下了远大的目标,也就是目的地,还经过反复考察、精密测算建立了准确的航线,作为航行
12、的指南。在这条航线中还有一个个小目标,也就是航标。沿着这些航标、这条航线扬帆起航,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待完成了一个个小目标,再向大的目标、更大的目标奋进,这样走出的是胜利者的轨迹,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有的没有远大的目标和方向,甚至没有近距离的小目标,也没有科学的航线,随波逐流,走到哪算哪,走出的是杂乱无章的航海轨迹,白白耗掉了许多资源不说,往往在中途就被风浪掀翻,或者触礁沉没。大海行船有时会坐上顺风船,或者赶上季节性洋流,顺风顺水,乘风破浪,船行驶得自然就快。坐在这样的船上,感到一日千里,淋漓酣畅;有时也会坐逆风船、逆流船,要经受风浪海流的阻碍,迎风而上,劈波斩浪。如果纯逆风,船就不能直线行驶
13、,还要转舵换舷,只能走大“之”字形路线,这样,船自然就行驶缓慢。当年从部队回乡探亲,我选择了从上海到青岛的客船。我清晰地记得,坐顺风船时,一路如行云流水,畅通无阻,只行了二十四个小时。返回时,遇上了逆风,路上船体晃晃悠悠,冲冲撞撞,有时候还得绕路前行,一共用了二十八个多小时,这多走的四个多小时显得特别漫长。上岸后,刚好超出了正常的假期,向连部写材料说明原因,这前前后后又花了一两个小时。正是应验了那句古话:一步慢,步步慢。在茫茫的大海上行船,前路艰险而且始终充满着未知,有时会碰到惊涛骇浪,有时会遭遇弥天大雾,还有时会发生机器故障前些年,我在烟台至大连的茫茫海上,曾遭遇过风浪的袭击,龙卷风掀起滔天
14、巨浪,客船瞬间剧烈震荡,突发癫痫似的摇来晃去。打开舱门,看到有的旅客直趴在地上,像黑暗中躲避危险、屏息以待的甲壳虫,惊吓过度,行为滑稽;有几位勇敢且健壮的青年扶着墙壁,能勉勉强强、跌跌撞撞地踉跄几步。只有船上的工作人员气定神闲,安之若素。更让我惊讶的是为了观察龙卷风的走向,一位水手身系安全索,竟然冲上甲板,立在船头,岿然不动坐在船上,前路永远是个未知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遭受艰险和大风大浪的侵扰。有的人不惧风浪,有搏击风浪的勇气,毅然迎着风口浪尖,“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成为战胜风浪的勇士。而有的人就为难发愁了,就沮丧了,就意志消沉了,就惧怕了,就妥协了,就止步不前了,这样,必然成为大风大
15、浪中的弱者,成为人生的失败者。大海行船,每艘船所选择的目标不同,驶出了不同的海上航程;人行于世,每个人所经历的风浪、波折不同,展现了不同的人生风采。而你,可以自由地选择这一切!(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先点出“我”与船的不解之缘,然后使用排比句和大量的叠词,概写了乘坐海船时的三种不同感受。B. 海船在纯逆风的情况下不能直线行驶,只能走大“之”字形迂回路线,文章以此讽刺了那些不敢直面困难的人。C. 文章第四段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人们面对风浪袭击时的不同表现,赞美了不惧风浪、搏击风浪的海员们。D. 文章围绕大海行船选择恰当的材料,综合运
16、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5. 作者笔下的“大海行船”意蕴丰富,给我们以人生启示,请简要概括。6. 本文几乎通篇使用第一人称,最后一段却改用第二人称,你如何看待这种人称上的变化?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案】4. B 5. 要有志向与规划,既要有大目标,又要有小目标;要正确看待顺境与逆境,在逆境中要迎风而上;要勇敢面对挑战,安之至若素,嵌岿然不动。 6. 几乎通篇使用第一人称,可以增强大海行船的真实感,便于作者抒发情感;最后一段用第二人称,亲切面对读者,引发读者思考:这一变化,由“我”的体验与感悟转为对读者“你”的期待,从而启示人们做出正确的人选择。【解析】【
17、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现代文阅读的鉴赏和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项,“讽刺了那些不敢直面困难的人”不正确,原文说“有时候还得绕路前行”,都不是讽刺,而是说行船可能遇到各种困难,要用正确的方式解决。故此题答案为B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章标题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和为分析。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笔下的“大海行船”的意蕴,从全文来看,表层的含义就是写在大海里行船,要“定下了远大的目标”“建立了准确的航线”,而且路途充满未知,“顺风顺水,乘风破浪”“逆风,船就不
18、能直线行驶,还要转舵换舷”,在遭遇不同情况时要正确地应对。深层的含义则是用“大海”来比喻人世,用“行船”来比喻人生,与表层含义相对,那么“大海行船”的深层含义也就是指人生在世,要有志向与规划,要正确看待顺境与逆境,要勇敢面对挑战,展现人生风采。【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要求,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题题干要求分析文章人称的变化的表达效果,解答时可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作用,然后再答出变化的效果。本文几乎通篇使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角度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直抒胸臆;最后一段用第二人称,其作用
19、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便于感情的交流。文章中人称变化,意味着文章内容由“我”经历与感受,转换为对读者“你”的期待,达到启示读者思考的目的。【点睛】第1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
20、,完成小题。材料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是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的。为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时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显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作了界定。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与此同时,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加紧了步伐,特别是立法保护进
21、程加快。200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形成;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有望于近期出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和实施的阶段。(摘编自中新网)材料二:我国一些地方现在已经制订了“非遗”保护的法规,最早的是云南。但是,国家立法由于牵涉的面比较广,有一些波折,这里面存在学界和文化主管部门沟通不够的原因,还有认识上的原因,比如该立什么样的法,是行政法规还是基本法,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此外,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见,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有优秀、糟粕之分,不能
22、立法统统保护起来。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从文化学的角度讲,很少会粗暴地将文化分成优秀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客观上说,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需要扬弃,但不能因为一个文化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与当代伦理价值观不相契合的部分,就认为这一文化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文化具有多元的特点,各民族呈现的文化面貌丰富多彩。因此,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出台有关法律的迫切性也就更加强烈了。(摘编自人民日报)材料三:湖北宜昌市长阳县80多岁的农妇孙家香,一辈子生活在山村里,从小喜欢从父母乡邻那里听故事,然后按照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消化吸收,用朴实生动的口语转述出来。老人家连自己的名字
23、都不认得,却能讲述600多个故事。老人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当地政府请她出山,住进县“光荣院”,每月补贴200元。华中师大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林继富博士从1997年开始一直“跟踪”研究孙家香,收集了她前后讲过的几百个故事。他通过比较发现,出山后离开乡土情境和邻里社会的孙家香,口中那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故事渐渐少了,过去激情讲述故事的场面不再出现。她开始迎合山外人的口味,讲些比较时尚现代的故事。不止一个孙家香。传承人维系着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保护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这一思路,各地纷纷提高传承人的生活待遇,有的
24、甚至将其安排在条件更好的居所。但是,在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当前国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策略,有待调整。“只有活水才能养活鱼”。透过“孙家香们”的转变,林继富认为,对传承人的保护要特别注意维持“民间文化生态”,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处于一个相时稳定的文化小系统内,使他们在一个适宜的环境里传承创新。(摘编自搜狐网非遗保护二十年忧思:文化成生活表面油珠)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作了界定。B. 中国政府一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2003年起,多项相关
25、法律相继出台,使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有法可依。C. 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不符合当代伦理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否定这一文化,而应当保护它们,使之存在并传承下去。D. 各地提高传承人生活待遇的做法出发点没错,但更应该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继续生活在相对稳定的文化小系统内。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先后颁发一系列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显著效果。B. 从材料二看出,“非遗”保护工作立法出现波折,其原因是学界和主管部门沟通不够,对传统文化存在不同意见。C. 材料三将同为非遗传承人的孙家香和刘德培进行了对比,清楚地
26、显示出适宜的环境对于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性。D. 材料一主要说明了相关法律的制定;材料二主要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三用鲜活事例说明问题,作用更大。9. 根据上述材料,我国文化遗产有什么特点?请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答案】7. C 8. A 9. 第一问: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文化具有多元的特点,各民族呈现的文化面貌丰富多彩。第二问:加强立法工作,使“非遗”保护有法可依。调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保护策略,维持传承人“民间文化生态”。【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
27、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保护它们,使之存在并传承下去”理解不正确,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然不能传承。故此题答案为C项。【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五选二的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B项,“其原因是学界和主管部门沟通不够”,分析不当,原文说的是“这里面存在学界和文化主管部门沟通不够的原因,还有认识上的原因”;“学界和主管部门对传统文化存在不同意见”分析不当,原文说“此外,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见”,是“社会各界”,不是“学界和主管部门”。C项,无中生有,“将
28、同为非遗传承人的孙家香和刘德培进行了对比”不正确,文中没有将二人进行对比,材料三也没有提到“刘德培”。D项,“作用更大”分析错误,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无作用大小之分。故此题答案为A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本题有两问,通读全文,可知第一问答题区域在材料二,关键句“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文化具有多元的特点,各民族呈现的文化面貌丰富多彩”即为本题答案;第二问答题区域在全文,根据文中材料一中的重点句子“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有法可依、
29、依法保护和实施的阶段”和材料二中“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出台有关法律的迫切生也就更加强烈了”可概括出加强立法工作,使“非遗”保护有法可依;根据材料三中“传承人维系着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保护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国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策略,有待调整”“对传承人的保护要特别注意维持民间文化生态”可概括出调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保护策略,维持传承人“民间文化生态”。【点睛】第1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
30、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
31、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五年
32、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馀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录其孙为中书舍人。(选自明史,有删改)10. 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B. 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C. 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
33、之/乃谥光启文定D. 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11. 对文中加黑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试是科举考试名,明、清两朝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乡试,中试者被称为秀才。B. 庶吉士又称“庶常”,是明、清两朝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负责起草诏书等。C. 历法指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候的方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类。D. 文渊阁指明代宫内贮藏典籍及皇帝讲读的地方,永乐大典纂成后便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徐光启博学强识,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法、火器等技术,
34、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遍习兵法等其他书籍。B. 徐光启胸怀大志,可是不被重用,几起几落,曾先后遭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邱兆麟和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弹劾。C. 徐光启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负责编写测天约说二卷等著作,后来又呈上观测天象的四条理论,其中以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D. 崇祯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监台官。但徐光启认为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出现差错,应该及时修正。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2)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答案】10. C
35、 11. A 12. B 13. (1)没过多久,明熹宗即位。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获得批准,接着因病请假回乡。(2)徐光启颇有治国经世的才干,而且立志用于当世。不过,到被信任而掌权时年纪已老,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不能够有所倡议。【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言”是说的意思,其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囊无余赀”是御史在陈述徐光启廉洁的情况,而“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则是御史对皇帝请求的内容,中间应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706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2届高考语文《统考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四 学案一 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