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竖卷无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射洪县 射洪 中学 2010 2011 学年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竖卷无 答案
- 资源描述:
-
1、射洪中学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一卷48分,用2B铅笔把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第二卷102分,用蓝黑墨水的钢笔或圆珠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48分)一、基础选择题 (共27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长歌当(dng)哭 否 (p) 泰 牡(d)蛎 纶(gun)巾B、歆(xn)羡惩创(chung) 不惮(dn)殚(dn)精竭虑C脉脉(m)不得语殒(yn)身不恤 贾(g)人 喋血(di)D椽(yun)子 伶俜(pn) 攒(zn)射 潭柘(zh)寺2、没有错别字的一
2、组是( )A、暮霭沉沉 舞榭歌台 仓惶北顾 豆蔻词工B、信誓旦旦 同仇敌恺 夙兴夜寐 抚壮弃秽C、络绎不绝 慨当以慷 苍海桑田 春意阑珊D、出离愤怒 赁屋授课 桀骜锋利 朔风凛冽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 。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 来的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 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A、品位 感触 居然B、品味 感叹 居然C、品位 感叹 竟然D、品味 感触 竟然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槌
3、床便大怒(卧具) 自可断来信(信件) B两朝开济(开创,扶助) 可怜体无比(怜悯) C云霞明灭(忽明忽暗) 因为长句(为了) D 长歌当哭(当作) 赁屋授课(租借)5、下列各句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听到恐怖分子又一次制造了血腥事件,我出离愤怒到了极点。B、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C、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张家小子和痞子蔡就是广有羽翼的网络写手之一。D、“超级女声”张含韵拼命也要上“春晚”,听起来很有点悲壮味道,长歌当哭,也不失一种炒作方法。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各大高校里,随处可见捧着备考公务员资料的学子身影,报考公务员
4、已经成了大学校园里的热门话题谈论最多。B德国有句谚语:生活犹如一册书,愚者草草翻阅,而智者孜孜攻读,因为他知道,他只能读它一次。C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壮大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D“十一五”期间山东高校将不再建设新校区,未来几年将着眼于内涵发展,着重提高高校教学质量。7、对下列诗句(或加点文字)所用修辞手法归类正确得一项:樯橹灰飞烟灭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古来万事东流
5、水A. / / / B. / / / C. / / / D. / / / 8、下面的对联所写对象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千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A. 杜甫 李白 白居易 陈子昂 诸葛亮B. 李白 屈原 白居易 杜甫 诸葛亮C. 李白 屈原 白居易 陈子昂 杜甫D. 杜甫 李白 白居易 杜甫 陆游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诗
6、经也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B.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的民歌集,因数量只有十九首而得名。C“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成就且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D“乐府诗歌”原指汉代官府(乐府)从民间收集整理的一部分诗歌,后来泛指各朝民歌和一部分文人创作的具有民歌特色的诗歌。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每题3分,共9分)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节选)叶维廉中国古典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我在“语法与表现”里曾经提出“松风”“云山”等中国古典诗中常见
7、的词语,并说英文大多译作windsinthepines(松中之风)或windsthroughthepines(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把“松风”所提供的“置身其间”、物象并发(既见松亦感风)的全部环境缩改为单线的说明。又如“云山”常被解读为cloudedmountains(云盖的山),cloudslikemountains(像云的山)或mountains intheclouds(在云中的山),但事实上,就是因为“云”与“山”的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够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像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感受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我们活跃在其间,若即若离地,欲定关系而又不欲定关系。 我
8、们再看两句诗被如此解读后的损失,便可以明白我为什么要在词语的模棱上做文章。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果解读成“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微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或再简化些如“有人独立在落花里,有燕子双飞在微雨中。”这样的解读我们总觉得不妥,好像损失了很多东西。原因是:在文言的句法里,景物自现,在我们眼前演出,清澈、玲珑、活跃、简洁,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白话式的解读里(英译亦多如此),戏剧演出没有了,景物的自主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侵扰,因为多了个突出的解说者在那里指点、说明“落花里,有人”。 但偏偏,我们年青人的入门书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部部都采取了这种解读方法,而把原有的传意活动
9、,中国诗独特的观物、感物、表物的精华一扫而光。或者有人说,坊间唐诗三百首的语译都是由不正统的人为了读者的方便而做的,真正读诗的人不需要这种解读。事实上,以上的句例确实没有语译的需要,读者也自然可以直观而感的;但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提倡语译语解,而把原是“若即若离的、定位与不定位、指义与不指义之间”的自由空间改为单线、限指、定位的活动呢?这可以说是受了西方思想压迫后的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 民初以来,五四左右,就有不少人开始指责中国语言缺乏逻辑,说中国画缺乏透视,仿佛西方的逻辑和透视才是表达的正途似的。不少语言学家便着想把中国语言“削足适履”地要配合西方的文法来说明,除了袭用了西方“关系决定性”很强
10、的标点符号以外,还处处使到活泼泼而不必尽合文法的口语变为字字合文法的语言。(画透视的一节这里暂不讨论)影响所及,便是“中国诗句西方文法化”,如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1962,l979)。在该书的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节里,用的基本上就是西方文法的架构去分析中国诗的句法fNVfN(f形容词N名词V动词)“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像这样的句法,中英文一般是共通的,问题不大。但像我前面讨论的例子,却不是这些文法构架可以解决的。由于王氏急于使句子合乎因果关系的逻辑,有很多句子的解读便无意中落入唐诗三百首语解的窠臼。最不妥当的是杜甫这两句:“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被读为“风折之笋垂绿,雨肥之梅绽红”
11、。在诗人的经验里,情形应该是这样的:诗人在行程中突然看见绿色垂着,一时还弄不清是什么东西,警觉后一看,原来是风折的竹子。这是经验过程的先后。如果我们说语言有一定的文法,在表现上,它还应配合经验的文法。“绿垂风折笋”正是语言的文法配合经验的文法,不可以反过来。“风折之笋垂绿”,是经验过的结论,不是经验当时的实际过程。当王力把该句看为倒装句法的时候,是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当然可以称它为倒装句法),如此便把经验的真质给解体了。 10、对第一段中划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中的“松风”在被翻译成英文后,成了“松中之风”或者“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物象并发,让
12、读者欲定关系又难定关系的全部环境变得简洁明了。 B.“云山”英译后被解读成“云盖的山”“像云的山”“在云中的山”,恰说明“云”“山”空间关系模糊,这是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中国古典词法语法的体现。C.按作者观点,“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中的“岸花”“樯燕”不一定指“岸边的花”“樯上的燕”,“岸”与“花”、“樯”与“燕”的空间关系同样可以是多样的。 D.中国古典诗的词法语法让读者在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使读者如同“置身其中”,能活跃地解读很多东西。11、对于“逻辑和透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语言缺乏逻辑,中国画缺乏透视”是“五四”前后一些人的看法
13、,他们盲目把西方的“语言和逻辑”当作表达的正途。B、不少语言学家为使中国语言配合西方的文法作出了积极努力,不仅运用了西方的标点符号,还处处使不合文法的口语变得字字合文法。C、王力汉语格律学在分析中国诗句法时,单一从语言的文法出发,没有配合经验的文法,过于注重因果逻辑关系,对某些诗句的解读是不恰当的。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不应该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而应使语言的文法配合经验的文法。1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解读“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时,无须一个突出的解读者指点,如果读者凭借词语的模棱,完全可以置身于真实的世界。B、中文和英文句法是有共通之处的,例如“圆荷浮小叶,细麦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794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