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广安市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扫描
- 资源描述:
-
1、广安市2020年秋高一期末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语 文1(3分)B【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不当,文章第二段说的是“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有着几乎完美人格”与“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且“极高的内心修养”和“极好的行为准则”都属于完美人格的一部分,二者之间不存在递进
2、关系。2(3分)C【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第段引用里仁篇中的句子是为了表现君子对物质的蔑视。”说法有误。根据原文,里仁篇中的句子是为了说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3(3分)B【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语
3、意而非拘泥于语句;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这与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关”有误,选项曲解文意。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由“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可知,“君子”形象与君子所扮演的角色无关。4(3分)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应是
4、在“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未然理解成已然,时间错位。故选A。5(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这成为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诸如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等问题的根源”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这一现状,并未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故选B。6(6分)有助于我国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顺利完成;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减少粮食生产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影响;有助于减轻个人的疾病负担;有助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答对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
5、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概括出有助于我国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顺利完成;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概括出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减少粮食生产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影响;根据“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概括出有助于减轻个人的疾病负担;根据“健康饮食对减排、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
6、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概括出有助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7(3分)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项,“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行文”有误,作者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雨;“绚丽”、“雄浑旷远”意境有误,应为“朦胧沉郁的诗的意境”。故选。8(6分)答案示例:“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本句
7、中的叠词写出了春雨细密飘洒的特点,渲染了空濛凄冷的环境气氛,更便于表达作者心中远离故土那连绵不尽的缕缕愁思;“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等叠词,从形态、气势、声响三个角度,写出了“雨”字生动形象的特点,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大量使用叠音词,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韵律美,使语言极具音乐美,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如考生列举其它例子,参照特点、情感、表达效果踩点给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本题要求从叠词的角度来回答
8、。如“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潮潮”“湿湿”写出了春雨细密飘洒的特点,渲染了空濛凄冷的环境气氛;“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从雨的形态、气势、声响的角度,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同时,叠词的使用,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9(6分)文章以“听雨”为线索,从台北雨季入手展开联想,将在各地听雨、从少年到中年听雨等内容贯穿起来,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题目中的“冷雨”营造了凄清凄迷的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题目“听雨”具有丰富的内涵,既表达了远离大陆浓浓的乡愁,又表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深深眷恋,提示文章主题。【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标题作用,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
9、作答 。“听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揭示了文章主题;“冷雨”营造了凄清凄迷的氛围,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10(3分)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11(3分)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18课 项羽之死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