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育转型的回顾、思考与展望(一).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语文教育 转型 回顾 思考 展望
- 资源描述:
-
1、关于语文教育转型的回顾、思考与展望(一)二十世纪的语文教育转型一、二十世纪初语文教育转型的回顾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影响下,清政府推出新政,于1902年拟订了钦定学堂章程(包括蒙学、小学和中学),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包括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和中学),走出了“废科举、兴学校”的第一步。民国时期,“1912年,教育部公布了小学校令,规定初等小学修业四年,高等小学修业三年,并在课程设置中提出设‘国文’一科。同年,公布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和“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对国文科的教学要求,小学阶段提出“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
2、慧”,中学阶段提出“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慧。”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于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外科学、文化、教育新思潮的传播,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和课程系统的变革。1920年,教育部明令公布“初等小学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1922年,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推行“新学制”,将原来的“七四制”改为“六六制”。小学由原来的七年改为六年,分为初级小学(四年)和高级小学(两年);中学由四年延长为六年,分为初级中学(三年)和高级中学(三年),采用选科制。小学国文科改为国语(包括语言、读文、作文、写字四项)。1923年
3、,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和高级中学第一组必修的特设国文课程纲要。小学国语课程强调儿童本位,一切从儿童兴趣出发,识字量少了,内容浅显了。中学国语、国文的要求比较明确,内容比较系统。1929年,颁布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在“小学国语”部分,目标、作业类别、作业要项、教学方法等均较前具体,说话、读书、作文、写字均分项列出。对中学国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法和作业要求等作了比以往更为具体明确的规定。此后的二十年间,教育部颁
4、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大致是在1929年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材大纲、实施办法等略加增删,没有根本性变动。这一段时间里,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汉语语法、修辞和语文教学方法的专著,语文教材吸收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新的面貌。这一次语文教育的转型,确立了新的中小学学制,语文从经史教学中分离出来,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体文进入语文教材。学界开始探索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有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不过“语文”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代替以往的“国语”“国文”,是在1949年。在此之前还没有采用“语文”这一名称,这里为了行文方便,把这一学科独立以后的名称统称为“语文”。从各种相关的新思想的传播,到学科
5、建设理念和课程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完成这一学科教育的转型,前后经历了几十年时间。转型前的语文教育是语文和经史综合型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基本的学习方式是对文言经典的反复诵读;转型后,“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了白话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用性增强,语文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当然,这样一次转型绝对不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充满了激烈争论、伴随着曲折、反复和不懈探索的艰难历程。二、20世纪对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语文学科教育的体系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进入了新型的语文教育发展期。在这转型后的“常规期”,语文教育界致力于本领域学科规范的建设和
6、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探索。这种探索大体上呈现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探索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尝试构建“知识传授”的教学系统;第二个阶段是在初步形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并进而构建“能力训练”的教学系统。1、对“知识传授”教学系统的探索在近现代意义上对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探索不是在语文学科独立以后才开始的。19世纪末,汉语语法学的开创者马建忠出于认识汉语、教学汉语的良好愿望,以十年磨一剑之功树立了汉语语法学史上的丰碑,作者在马氏文通一书的例言中说:“童蒙入塾,先学切音,而后授以葛郎玛,凡字之分类与所以配用成句之式具在。明于此,无不文从字顺,而后进学格致数度,旁及舆图史乘,绰有余力,未及弱冠,已斐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