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下).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高中语文 课程 评价
- 资源描述:
-
1、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下)三、关于语文课程评价实施语文课程评价的具体实施分必修课的评价和选修课程的评价两种类型。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虽然都是按模块来组织学习内容,但两类课程内部的分类也是有差异的。必修课分“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大板块,其分类标准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而选修课分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 “新闻与传记” 、“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其分类标准是课程内部的科目。因此两者的文体、语体有交叉的地方,如选修课中的五个系列,它们的文体和语体可以涵盖“阅读与鉴赏”中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的文体和文言文;而“阅读与鉴赏”中的文学类文本也与选修课中
2、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的内容并行。所以评价必修课和选修课,不必像以往那样过于拘泥于文本的具体形式,而要着眼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按照不同的要求加以评价,即“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一)关于必修课程的评价由于必修课程强调其基础性和均衡性,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所以作为立足于共同基础的必修课程的评价,可以把重点落实在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上。 从“评价建议”对“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的评价分别提出的不
3、同要求来看,也能反映这个特点。关于“阅读与鉴赏”的评价,“评价建议”主要就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作了简明的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着重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着重考察准确解读文本以及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着重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介作品的能力;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对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关于“表达与交流”的评价,主要分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语文应用能力。对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
4、料支撑观点。实用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学生能否根据此类文本中常用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完成常见实用文的写作。对口语交际的评价,应考察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鉴于“表达与交流”的评价内容比较具体,也容易操作,这里重点谈“阅读与鉴赏”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与鉴赏”十分强调“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根据这一精神,结合“评价建议”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的要求,下面以文学作品中诗歌的阅读鉴赏2为例,谈谈必修课程的评价。从
5、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它是凭借语言来进行的。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如果说诗人是通过想像创造出诗的形象,那么读者则是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阅读,就是读者通过想像对原作进行重新创造的艺术活动。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的土地的多情鸟。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我们阅读这首诗的全过程,想像活动都是围绕这种鸟的形象而展开的,并通过对这一艺术形象的感悟,进而把握诗中的爱国主义激情。读现代诗是这样,读古代诗
6、也是这样。如崔颢的长干曲: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只有二十个字,没有任何描写叙述,但如果阅读后读者的眼前,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得以显现,这就是读者的再创造,是想像在欣赏中的作用。诗是含蓄的,它一般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高度典型的艺术形象包含着丰富的寓意。如臧克家老马中有这样的诗句:“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欣赏时,老马的寓意是可以通过想像来获得的:“诗人写出来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而诗人心中要说的是他对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
7、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的毅力的赞美。”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的特点在抒情。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换句话讲,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我爱这土地也好,长干曲也好,希望这种欣赏的结果,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还表现在读者通过诗人的启迪,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境界中。比如阅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不仅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
8、,而且可以走进诗人创造的境界中去,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诗的语言在于精炼。读者欣赏诗歌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的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这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中极为普遍。例如杜牧的清明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连续叙述的中断,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无穷的余味。正如周汝昌先生在浅说一首清明绝句中所说,“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