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6单元 进阶1 第10课 篇目2 师 说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6单元 进阶1 第10课篇目2 WORD版含答案 2021 2022 学年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教师用书独具)(第1段)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为惑(困惑的问题)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用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没有)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请概括段意:提出中心论点,并以老师的职能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第2段)嗟乎!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之不
2、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之,代指老师);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益(更加,越发)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自己)也,则(却)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代词,有的)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习)而大遗(放弃,舍弃),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
3、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请概括段意: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同类的人),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是而已。请概括段意: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
4、相对),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全面)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请概括段意: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缘起。官职的名称。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弹琴。一、辨识通假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不(向老师学习)二、一词多义1师2道3相4传5其6说三、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
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_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今义:_3吾从而师之古义:_今义:_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_今义:_5年十七,好古文古义:_今义:_6今之众人古义:_今义:_7小学而大遗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古义:用
6、来的、凭它(他)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5.古义: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6.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7.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级正规教育学校。五、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_2而耻学于师。()译文:_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_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文:_答案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2.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师”置于中心词“学”之后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
7、羞耻。3.固定句式,“庸乎”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哪里呢”哪管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4.宾语前置句,宾语“句读”“惑”置于动词“知”“解”之前,“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懂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历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因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反对因为追求声律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854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