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二语文课件:《咏菊诗》.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咏菊诗 江苏省 常州市 西夏 中学 语文课件
- 资源描述:
-
1、 咏菊诗名作欣赏菊花唐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1题)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讲析:此题是一道标准的文学鉴赏题。命题者对这首诗从内容到表现手法作了四项分析,要求考生选出分析不确切的一项。这样的命题,真实地考查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了辨别选项 分析得正确
2、与否,应试者就必须按命题者的提示去重新分析,然后两相对照,发现问题,这个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一个过程。A项是对第一句的内容和用典进行分析的。“秋丛绕舍似陶家”:秋丛,即丛丛秋菊,写丛丛秋菊围绕着;陶家,陶渊明家,因陶渊明写菊爱菊有名,因此这儿说“似陶家,即仿佛是陶渊明的家”与原题分析符合,A正确。B项是对 第二句内容进行分析。陶诗有“采菊东篱下”句,这儿的篱边即栽植菊花的地方,第二句的分析“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是正确的。C项是对三、四两句表现手法和作用的评论。三、四两句全是议论,何由描写,所以只有这样说“三、四句由一、二句的描写转入议论”,或干脆“三、四句转入议论”。这样
3、写,才确切。D项是对全诗语言的评 价,全诗用语极为平易,而又表达准确,全诗含意深远,表达了作者爱菊的情怀,从而表现了作者像菊花一样高洁的气质,极富艺术感染力。所以D项分析正确。答案为C。题菊花唐 黄巢飒飒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第后赋菊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举进士不第,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878年继王仙芝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但由于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使敌人
4、得以反扑。后因弹尽粮绝,被迫撤出长安,转战山东,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两首咏菊诗借题菊花寄寓抒写自己傲世独 立、冲天凌云之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都凝集着一股英雄之气,惊人心魄,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豪杰;另有一首自题像则是另一种风格:“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呈现一代儒将风采,令人钦慕。寻陆鸿渐不遇唐 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知识清单课件-第二单元∣苏教版 (共18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