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语文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上册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红烛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语文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上册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红烛 WORD版含答案 2020 语文 新教材 同步 导学提分 教程 上册 讲义 第一 单元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 红烛课前自主预习生平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1946年7月15日遭暗杀。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倡导“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作品新诗作品有:红烛死水七子之歌。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力。评价闻一多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言和行,用言和行诠释了他的生命。他是红烛
2、的接班人,他是死水的唤醒者,一把胡须,遮住的是下巴,流出的是精神;一头乱发,表现的是凌乱,暗含的是激情。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1诗歌的“三美”主张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
3、国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2蜡炬蜡炬(蜡烛、烛),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意象,“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如杜牧赠别:“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又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如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1
4、)初来大西北,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状况,生活上的苦楚向谁倾吐()呢?(2)开考了,我看着()试卷,心里异常着()急,不知从何着()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3)初冬黎明时的灯光,总给声名狼藉()的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一种希望,因为从家家窗户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灿烂阳光的前奏!答案(1)tt(2)zhezhozhuzho(3)jji2辨析语境,选用词语。(1)我考试没考好,于是妈妈关心我、我,希望我学习更加努力,使我感到。(慰藉抚慰)(2)身陷困境不可,生活中不刻意伪装,倾听时不辩解,说话时不有意冒犯。(着急焦急)答案(1)抚慰慰藉(2)焦急着急解析
5、(1)“抚慰”指抚恤、安慰,经常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安慰、抚恤。“慰藉”指安慰、抚慰,作名词时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且无明显等级之分。在实际使用中,“抚慰”一般用于主动的动作,抚慰别人;而“慰藉”多用于被动的感受,感到慰藉。(2)“着急”指的是急躁、心中不安。“焦急”指的是心里非常着急,注重心理活动。“焦急”比“着急”的程度更深。课堂任务学习1全诗一共有九节,每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我的答案:_答案这是一种呼告的修辞手法。有力地倾诉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2闻一多的红烛在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
6、和谐对称。请简要梳理本诗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我的答案:_答案红烛一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情感经历了由“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的过程,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表现了诗人烧蜡成灰、自我牺牲、忍受摧残、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的“红烛”精神,体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的光辉人格。3“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谈谈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我的答案:_答案表现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
7、醒,使他们感奋,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间地狱,求得自身的解放。4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什么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我的答案:_答案(1)诗人以“红烛”为题,意在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2)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5分析闻一多“红烛”意象和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蜡炬”意象的关系。我的观点:_答案闻一多的“红烛”意象显然是继承了李商隐诗中的“蜡炬”意象,二者有着相似的品格:无私的奉献与牺牲。但同时,闻一多的“红烛”意象相对于李商隐的“蜡炬”意象又有着发展与创新:李商隐的“蜡炬”意象表现爱情,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闻一多的“红烛”意象其意义却深刻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184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