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讲堂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11)语言运用新题型(第二课时).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师 大讲堂 2012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限时 训练 11 语言 运用 题型 第二 课时
- 资源描述:
-
1、限时训练(十一)语言运用新题型(第二课时)1请欣赏下面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漫画的寓意(30字以内)。_【答案】1(1)错位。(2)揭示了现行教育体制中一些违背学生学习规律的现象。【解析】要求说明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漫画讽刺了“低龄拼命学,大学玩着学”的社会现象。2.中国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的命名都带有一定的意蕴,请根据背景材料说明“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命名为“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原因。背景材料: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高程4087米,是南极冰盖的核心区域,年平均气温约零下多摄氏度,被认为是地球
2、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此考察站是我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_【答案】一是因为“昆仑”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传说中的昆仑,既高且大,为中央之极,也是连接天地的天柱;二是“长城”是我国著名的人文景观,“中山”是取孙中山先生的名字,而“昆仑”则是自然景观,这几个名字相得益彰;三是该站建在南极大陆的最高点,而“昆仑”则意味着高山,象征着制高点。【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等考点,能力层级为E。用著名景点、历史名人为南极站命名,突显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现代科学与远古文明,两者相映成趣。3下面是某地几所学校的课外阅读活动与学生阅读能力情况图表,读
3、后在后面的空格上填写句子。某地几所学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时间不等,其时间为偶尔一次,两月一次,一月两次,每周两次,学生阅读能力值分别为2、4、6、8,这表明:_【答案】学生阅读能力与课外读书时间成正比,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解析】考查表文转换能力,纵横对比,可以得出答案。4根据下表内容,完成后面两小题。年份门票价格(元)游客量(万人次)旅游收入(亿元)200525471.1200630701.82007401002.52008701253.5200912030(第一季度)1.9(第一季度)(1)用一句话概括该旅游景点前四年的发展情况:_(2)如果乐观预测,该旅游景点2
4、005年的情况可能是:_【答案】(1)虽然门票逐年上涨,游客量却不断增加,旅游收入不断提高。(2)游客量可能因门票上涨幅度大而减少,但旅游收入却大幅上升。【解析】这类题关键在通过对比阅读,抓大放小,找关键信息,由数据看趋势,得出结论。5观察下面漫画,(1)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2)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1)寓意:_(2)理解:_【答案】(1)漫画讽刺了那些只听喜讯不听警告的自欺欺人的人。(2)答案:略。【解析】要展开联想,联系社会实际,有自己的看法,指出危害,要言之成理。漫画一般主要有标题、画面、寓意三部分组成,标题和画面是显性的信息,而寓意则是隐性的信息。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语言表达的考查要
5、求,命题一般会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描述画面,概括寓意,拟加标题,综合考查。6年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年”文化的重要标志,贴年画是中国百姓庆祝农历新年的重要方式,如今,这种民间艺术已濒临灭绝,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面是一幅传统年画,请你命个题目,并从中任选两个象征事物,说出其中寄托的美好愿望。答:(1)题目是:_(2)_象征_象征_【答案】(1)福禄寿三星。(2)图画中的“佛指手”中的“佛”与“福”谐音,“指”与“子”谐音,佛手多指,有多子、多孙、多福的意思。“蟠桃”象征长寿,相传西王母寿辰举行蟠桃盛会,蟠桃又称寿桃。“鱼”指连年有余,表示生活富裕。【解析】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如下三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200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