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第1单元《论语》选读 第2课 当仁不让于师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诸子选读
- 资源描述:
-
1、第2课 当仁不让于师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绥(su)之喟(wi)然卓(zhu)尔诲(hu)人B莞(wn)尔箪(dn)食瓢(pio)饮曾皙(x)C侍(sh)坐饥馑(jn)哂(x)之以俟(s)D舞雩(y)户牖(yu)哭恸(dn)铿(kn)尔【解析】A喟:ku,C哂:shn,D恸:tn。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D)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夫子矢之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莫春者,春服既成唯求则非邦也与其人也而有斯疾也ABCD【解析】知通“智”,矢通“誓”,以通“已”
2、,希通“稀”,莫通“暮”,与通“欤”。3下列句子中的“尔”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C)如有所立卓尔夫子莞尔而笑吾无隐乎尔以吾一日长乎尔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作计乃尔立A/B/C/D/【解析】形容词词尾/代词“你”/代词“这样”。4选出下面四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句(AD)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D宗庙之事,如会同【解析】AD是或者,连词,B连词如果,C介词至于。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可使足民。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B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C稍稍宾客其父。D粪土当年万户侯。【解析】
3、A项与例句都是使动词,B形作动,CD都是意动用法。6下列对第1、2节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1节中,子贡把孔子的才德比喻为日月,形象地阐明了孔子的才德像日月一样崇高、伟大,是无法超越的。B子贡把叔孙武叔诋毁孔子比作人自己断绝跟日月的关系,这对日月并没什么伤害,是自不量力的表现。C在第2节中,子贡运用“上天”的比喻,着重突出了孔子的高不可及,这是针对“仲尼岂贤于子乎”的问话而来的。D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突出孔子的崇高伟大和高不可及。【解析】没有象征。二、文本精品阅读下文,完成710题。“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D)A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鼓瑟希(稀疏)B春服既成(指夹衣或单衫)
5、冠者五六人(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C童子六七人(少年,不到20岁的人)咏而归(唱歌)D吾与点也(介词,和,同)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三个孩子)【解析】与:赞成;三子:三个人。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D)A端章甫。B鼓瑟希,铿尔。C孰能为之大?D左忠毅公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解析】ABC都是名词作动词用,D是使动用法。9对下列各文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C)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有什么受伤呢?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啊!B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戴帽子的有五六个人,未戴帽子的有六七个人。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
6、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共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又是谁呢?10选出下列对本段文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C)A孔子对其弟子的教育循循善诱,于谈话中蕴涵丰富哲理。B从在文中的表现看,子路是个轻率急躁的人。C孔子之所以赞许曾皙的观点,是因为曾皙所谈论的不是政治。D冉有是孔子的一个性格比较谦逊的弟子。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孔子世家(节选)史记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
7、,其霸小矣。”景公悦。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
8、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11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B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C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D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
9、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解析】原文标点: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在位58年,国内治安相对稳定,曾想任用孔子,但被他的大臣晏婴阻止了。B秦穆公:战国时秦国国君,嬴姓,又作秦缪公。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公”,即是此人。C五羖:羖,是黑色的公羊。“五羖大夫”指辅佐秦缪公称霸的重臣百里奚。D太师:本文中的太师是管理音乐的官,为乐官之长,不是朝廷中的大官。【解析】应为春秋时期。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
10、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内乱,孔子来到齐国,和齐国管理音乐的长官谈论音乐,听到了韶乐,孔子很喜欢,就刻苦学习,三个月也没有吃肉。B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治国理政的方法,孔子回答说,要使国君像国君,臣子像臣子,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齐景公很赞同孔子的说法。C齐景公连续两次向孔子询问治国理政的方法,对孔子的回答很满意,他就想把尼谿的田地封给孔子,结果受到齐国重臣晏婴的嫉妒,被晏婴阻止了。D齐国的一些贵族大夫,害怕孔子受到重用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就想谋害孔子;齐景公受到那些大臣的影响,也不敢重用孔子了。孔子知道了这些情况,就离开齐国,回到鲁国。【解析】“三月不知肉味”不是说孔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218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上册配套课件:第1单元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