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25课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资源描述:
-
1、课时作业25自主赏析伶官传序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D)A岂非人事哉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C至于誓天断发 D及凯旋而纳之解析:A项,古义: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整理人情。B项,古义: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起一事。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函梁君臣之首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解析: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作状语,C项“函”名词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
2、。3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D)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4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A负而前驱负:背着。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B吾遗恨也 恨:遗憾。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本来。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还是。泣下沾襟 泣:眼泪。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你的。岂非人事哉 人事:给人安排工作。解析:B项,原:动词,推其根本。C项,抑:或者。D项,人
3、事:人为,指政治上的得失。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A. B.C. D.解析:A项,介词,被/介词,从;B项,都是疑问副词,表反问,难道;C项,介词,到/介词,从;D项,助词,的/代词,他。6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解析:A、B、C为被动句。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伶官传序,完成后面的题目。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C)A而皆背晋以归梁归:回到。B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本来。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D数十伶人困之数:屡次。解析:A项,归:归附;B项,本
4、:探究;D项,数:几。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独其为文犹可识B盛以锦囊而此独以钟名,何哉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解析:B项,以:介词,用。A项,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代词,那。C项,于:介词,被/介词,对于。D项,乃:代词,你的/副词,竟然。9下列对原文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篇小序主要论述后唐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侧重阐明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B本文为了总结历史教训,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并
5、非无病呻吟,而是寓有无穷的感慨,既是史论,又是针对现实而发的政论。C本文紧紧抓住一兴一亡的对比,十分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虽是议论文,所举的人物极富形象性,神态如生,如写李克用,寥寥数语就表现出他愤恨填膺的神态。D本文意在告诫南宋统治者吸取“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不要重蹈五代后唐王朝灭亡的覆辙。解析:D项,欧阳修是北宋人,告诫南宋统治者不当。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译文: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事呢?(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
6、扰,难道只有溺爱伶人才如此吗?(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新五代史一行传序欧阳修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
7、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注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注:俛:同“俯”。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8、A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B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C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D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解析:先比较选项,找出断句标注的不同之处,再根据句意进行推断。“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作为主语“贤材”的并列谓语,不能隔断。“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属于假设关系复句,
9、也是“颜子之行”的谓语,不能隔断。综上可知,答案为C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缙绅”中“缙”是“插”的意思,“绅”是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古代朝会时官宦把笏版插在腰里,后成为官宦的代称。B“礼义”是道家倡导的“五常”的标准,即:仁、义、礼、智、信。“义”是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礼”是遵守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C“中道”即“中庸之道”,儒家的最高标准。大意是为人处世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D“人伦”是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解析:不是“道家”,应是“儒家”。1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226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