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37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 2022 年高 语文 考点 37 论述 文本 阅读 筛选 整合 文中 信息 解析
- 资源描述:
-
1、考点37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考生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其命题角度主要有:1要求筛选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2要求筛选出阐述文中重要概念、知识的材料。论述类文章中,对概念的解说、知识的阐述大多使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有时在对有关材料的辨别或评价上,表现出阐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和难点。3要求筛选出体现作者观点或作品主旨的句子。文章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如在对事情的评说中一般蕴含着文章的主旨,体现着作者的观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考点,主要包括客观型筛选题和主观型筛选
2、题。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预计2022年高考本考点仍然是必考考点,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强化训练。考向一 客观型信息筛选整合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生态美学蔡 毅“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而人们常爱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用“生态”来修饰。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一门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审美的情感观照出发来关怀现实人生,以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
3、重构来扫荡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崇尚“人是机器”的观念所产生的荒诞感。在自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万物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意义和价值。生态美学是一种以扬弃与建设为基本品性的美学形态,它突破了长期在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从生态美学角度来看,大自然和自然之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而人的职责就是爱护它,欣赏它,利用它,让自然之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来。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它自身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其本身就是美的,只不过对于那些无审美能力、被世俗眼光和狭隘功利目的冲昏头脑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看得到利益
4、、效用和金钱,却看不到美。只有具有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欣赏以形式的优美出现的春花秋月、苍松翠柏等自然美,也才能欣赏以崇高美形式出现的大漠荒野、高山峻岭、狂风暴雨等壮美景象,还能欣赏包含理性精神、体现人性真谛、展现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精神之美。只有具备这类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主动自觉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理性而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通过劳动实践创造更高级的“人化的”自然美。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怀万物生命存在的美学。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醒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人类应当维护生命自然的和谐状态。庄子也认为,美并不仅仅是人的专利,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而这种美就是万物
5、对自己生命本性的顺应或伸张,简称“适性为美”。庄子主张人要站在不同物种生命本性的立场上,追求和维护天下万物顺应各自本性之美的共生共在,以达到天人和谐、万物共荣。生态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美学不同于传统美学,它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它认为,在生物圈大家庭中,所有生物和实体作为与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的生命价值是均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相同的。人类作为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也并没有任意宰割剥夺天地万物的特权。生态美学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并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系来强调对生命的肯定。它从自然与人共生共
6、存的角度出发来探究美的内涵,提倡要顺应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天地万物。(选自生态美学与环保使命,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用“生态”一词来定义美好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生态住宅、生态餐厅等词语将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B“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后者则强调人类要以爱护、欣赏和利用大自然为自己的职责。C早在两千多年前,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就提出了要对生命万物本性的维护、顺应的思想主张,这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生态美学的先河。D生态美学与传统美学是有区别的,它爱天地万物
7、,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且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在探究美的内涵上,是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要通过对繁杂的信息材料进行比较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如果说,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兴反传统力量,在与保守主义者的交锋中以大获全胜告终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兴的思潮则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亲和态度。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消逝最快的一个世纪。以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为先声,作为中华文明表征的儒家文明,在整整一个世纪内受到了持久的打击。1966年开展的“破四旧”活动,更是将这种打击发挥到了极致。到了20世纪8
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现实反差,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西学东渐”蔚然成风。在此时期的知识分子眼中,中国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顽固的“传统”,因此,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旧继续承受着其被批判的命运。变化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淡出,学术突显”和“国学热”适时产生。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是较早提出“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的主张的人。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他所称的“儒教自由主义社会”进行考察之后,刘军宁得出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的结论。在他看来,破坏传统未必意味着现代化的必然实现,相反,却可能导致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文化认同
9、的失落,从而损害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进入21世纪之后,主动向传统思想伸出橄榄枝者更是络绎不绝。时常参与政策制定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最近提出了“儒家宪政主义”“仁义礼智信的宪政主义”的概念。而著名学者甘阳,最近也提倡文化“复古”。他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顾及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而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但当谈到儒学时,杨鹏却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他的朋友“新儒家”陈明和蒋庆倡导的“政治儒学”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从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
10、中国的未来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希望能够发动一场遍及全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目标是,把儒教重塑为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遍及全球的现代宗教。刘军宁则对五四运动进行再思考,并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文化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可以离开传统,把传统变成一块白板,然后重新写东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他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中虽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无法独立开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因此,与外来文化的接轨与融合是必要的。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
11、是与非的争论仍然存在,并且其观点的多样繁复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与近一个世纪前所不同的是,中国思想界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种激烈的反传统情绪中走了出来。(原文有删改)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受到打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反传统”的认知。B现在对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依然很多,可以用“百家争鸣”这个词语来形容。C文中谈到的人们给中国的未来开出的不同“药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新发展儒学的思想和主张。D传统的儒家思想现在已经超出哲学范畴,进入政治领域,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答案】D技巧点拨第一步:整体认知,微观把握。
12、“整体认知”的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章的基本结构层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文章的内容要点等。“微观把握”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留心一些关键的句子,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句子以及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等。二是随时勾画圈点出重要词语(指示代词、关联词、副词等),如“其”“这”“那”“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如果那么”“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等。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理解的突破口,因此考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第二步:审清题干,据题溯源。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干的指向性,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
13、的各种信息。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的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命题者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案要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自然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考生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到每一道题的出题点,从而锁定答题区间。考生要注意切忌凭自己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来代替作者的思路,给出武断的结论。 第三步:对比印证,筛选整合。解答筛选信息类客观选择题,考生要对比印证,即把选项中的信息与原文相关词句进行对照,分析它们在表意的时候是否存在差异。在把选项中的信息与原文信息进行对照时,要逐字逐句对照,看哪个词被换了、删了,哪些词语
14、、分句的顺序变了,从而对选项信息的正确与否作出准确的判断。考生在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深浅、数量多少等,从而准确判断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第2题的D项,考生把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中的“对他的朋友新儒家陈明和蒋庆倡导的政治儒学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对照后就会发现,原文是说“政治儒学”还在倡导阶段,而选项中却说“儒家思想参与到成为了政治儒学”,因而可判断其错误。考向二 主观型信息筛选整合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什么是公德?什么是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相对的,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关注的
15、是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非常注重让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上,都很用心。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乃至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冷漠
16、和自保。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而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这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归结起来,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人关系学混为一体。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现代公德不是指
17、传统意义上的无私。公德的前提是现代个体人格。他有他的自由的信仰,自主的选择。不是从集体方面对个人单方面的规定,而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因而这样一个主体和自觉选择的道德,实际上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意指的公德。一个现代个人,他遵守公德,体现了一种情操,一种职业的操守,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律,也恰恰体现了个体的人格尊严。他不把自己看成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人,而是表现出高尚的职业操守。这里的公德是以单数第一人称做出的选择,是单数第一人称的我的选择。因此这也成为现代私德的起源。这样一种私德,是以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即民主、自由、自主为内涵的。因此私德的起源被看作现代的开端。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国人说的公德往往是
18、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绿灯、上车要买票等。这些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公德,当然属于公德的一种。但是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这个意义集中的体现是政治。如果把公德仅仅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实际是贬低了公德的意义。公德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决定的。这种公共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德。在现代条件下,公德
19、与私德之间是分化的:在公共领域建立一种规则、制度,然后你要遵守,但同时要保持公民权。相应地也要求在社会生活空间中给私人留有私人领域。一个人,在私人的领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都是受到保护的,同时社会生活也有真正民主和法制的公共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公德的内涵特点。【答案】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有自由的信仰与自主的选择;具有公共精神,关注公共领域的事情。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记载了燕昭王招贤纳士,富国强兵,举兵伐齐的史实,燕昭王在招揽人才上有异乎寻常的举措,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国人才如百川赴海来到燕国。特别是像乐毅这样杰出的人才来到燕国,被燕昭王委以重任
20、,率军伐齐,几乎灭掉齐国,这显赫的功业深为后代士人所向往。但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没有燕昭王为招揽人才而筑黄金台的记载,分别记载的只有为郭隗“筑宫而师之”和“改筑宫而师事之”。可见当时黄金台之名并不存在。从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燕昭王“筑台”说始见于东汉末年,在孔融的论盛孝章书中提到“昭王筑台,以尊郭隗”。到南北朝时期,“筑台”已演变成“筑黄金台”,并广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在其代放歌行中吟咏道:“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一言分珪爵,片善辞草莱。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与鲍照同时代的北魏郦道元的家乡位于故燕国腹地的涿州(今涿州市),距离燕国都和下都都不远,郦道元
21、对有关燕昭王的史实和传说比较了解。在著水经注时,他对燕下都一带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耆老,踏勘故城,听到了一些有关燕昭王的传说,他见到的燕下都的建筑已是凋墙败馆,有些石碑上镌刻着文字。水经注中记载了不少与金台有关的地名,如金台陂、小金台等,并特别提到当时那里有众多高台,而且都各有名称,其中又以金台为中心,台上曾有建筑,因年深日久已倾圮无存,只有柱尚在,可作见证。到隋唐时期,不仅有关黄金台的传说内容日益丰富,其影响范围也更加广远,吟咏黄金台的作品日渐增多。唐代一些著名诗人,如陈子昂、李白、杜甫等都有咏黄金台之作,并且对之反复吟咏。铺叙黄金台的唐人赋亦不少,仅见于文苑英华的就有七篇。这些诗赋或抒情,
22、或叙事,都围绕黄金台而展开。黄金台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它的位置又在哪里,似乎并不太重要,因为黄金台已抽象为一种文化,成为重视人才的象征。此时作为实物的黄金台也逐渐多起来,在蓟,在徐水、满城、易州都传说有黄金台,这些黄金台大多寄托着人们的某种希冀和期望。这一时期,黄金台还被作为确在的实物写入地方志书中,如成书于隋代的上谷郡图经就对黄金台有确切的记载。宋元明清时期,黄金台现象的文化积淀愈加丰厚,其影响历久不衰。一是对黄金台的题咏日益增多。咏黄金台诗文的作者,不仅有普通的文人士子,也有封建君王,如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大量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作者的情怀和对史事的评价。这是燕赵文化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显
23、证。二是黄金台在史志类书籍中有了更广泛的记载,而且在全国性志书,如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中都有对黄金台的记述,凡是在传说中有黄金台的地方,毫无例外都被列为当地的知名景观,如北京的“燕京八景”、易县的“易州八景”、定兴县的“定兴八景”中,都有“金台夕照”这一景观,满城县的“贤台夕照”,也是其翻版。(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请根据文本概括“黄金台”的来源与发展过程。【答案】战国策和史记中有关于燕昭王招贤纳士的记载,燕昭王为郭隗“筑宫而师之”;东汉末年,孔融的论盛孝章书中提到“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筑宫演变为筑台;到南北朝时期,“筑台”已演变成“筑黄金台”,并广为人们所熟知;到隋唐时期,不仅有关黄金台的
24、传说内容日益丰富,作为实物的黄金台也日渐增多;宋元明清时期,对黄金台的题咏日益增多,黄金台在史志类书籍中也有了更广泛的记载。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宋代文人的知识结构宋代优越的社会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孕育了众多的杰出人才。仅就作家而言,其知识结构大都淹博融贯,呈多能化、复合型。作者往往又参与政治,钻研学术,从而涌现出很多通才作家。宋代之前,往往以政显者拙于文,学术精而词彩乏,能文学者大都专擅一体,或以诗著,或以文名,兼美者不常见。唐代大家如李、杜、韩、柳,李白称“诗仙”,杜甫为“诗圣”,韩愈和柳宗元乃以古文家流芳艺林,他们只是以文学家名垂后世,于政事、学术往往建树无多。中国古代知
25、识分子一贯追求“内圣外王”之境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和理想终端,而实现这种理想,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之外,尚需适宜的社会环境。宋代的知识分子无疑成为其前贤和后学共同艳羡的幸运者,因为时代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这种理想的机会与条件。宋廷的崇文国策和全社会性的兴教办学以及书籍业的繁荣发展,使得宋代学子能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砥砺学问,大面积、多层次、全方位地学习并汲取前代文化的精华,从而滋养和提高个人素质,而大体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科举之路,又为他们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提供了可能,故宋代的作家,往往集学者、显宦、文学家于一身,
26、全才、通才型作家不胜枚举,诸如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等,都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宋代作家尤其是名家,其知识结构均呈现综合化、多层化、多能化的特点,这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宋代品评人物极重德、学、才、干,即品行、学问、辞章和能力。四者之中又以品行为最,故苏轼在举黄庭坚自代状中谓黄庭坚“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而学、才、干三者,学为根本,为内修之功;才华外溢为文章;吏事政绩显才干,见能力。宋代很多以文学名世者,实际上大都是深于学术、娴于理政、尤精文学的综合型通才。欧阳修以“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论议通明,兼有时
27、才之用”之由向朝廷推荐王安石,后来有人反对起用王安石,而神宗反诘云:“(王安石)文学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这充分说明,德行以下,文学、政事、经术三个方面已成为当时评价人物和选用人才的标准,而既然作为通行的标准,则此类集多能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亦不会是少数,故两宋学术精深、文章博雅、政声显著者比比皆是。宋代作家的通才性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具有较强的艺术创造力。他们不仅能够鉴于古而通于今,视野开阔,气魄宏大,而且具有一种高度自觉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同时,追求人格的完善。王禹偁以“主管风骚胜要津”自居,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28、下之乐而乐”,王安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其抱负、志气之宏大,正是宋人思想精神蓬勃向上的体现。而正是这种志气和素养,很大程度上使得他们在学术、文章、政事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显示了其巨大的创造力。(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宋代文人的知识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文人的知识结构主要呈现综合化、多层化、多能化的特点。B宋代文人的知识结构大都淹博融贯,呈多能化、复合型。C宋代文人的知识结构中,最被当时的人们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D宋代文人的知识结构的多能化表现在许多作家深于学术、娴于理政、尤精文学方面。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之前,
29、那些擅长政事的人大都不擅长文学,即使擅长文学的人,能够在写诗、作文两方面都擅长的却没有。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部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和理想终端,而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的是宋代知识分子。C宋廷的崇文国策和全社会性的兴教办学以及书籍业的繁荣发展,使得宋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博学多才,个人素质较高。D宋代知识分子在学术、文章、政事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完全得益于他们宏大的抱负和全面的素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通才型人才,原因之一是宋廷推行崇文国策和宋代社会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B欧阳修推荐王安石和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两件事表明了文学、政事、
30、经术三种才能已成为宋代选用人才的标准。C崇文国策,大体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科举之路,使宋代许多知识分子成为集学者、显宦、文学家于一身的人物。D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宋代知识分子大都“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高度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精品需要时空检验任何一部作品一经问世就将在空间和时间中展开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们有的活得精彩,活成个精品;有的活得平庸,活成个废品。这其中的判断尺度离不开空间效应与时间验证这两个方面。作品发表后走红,引起轰动,有市场,被翻译并获奖,获得广泛传播等,这些都属于空间效应。有空间效应的作品很容易被人们称为“精品”。 作品的空间效应是衡
31、量精品的一个尺度。很难设想人类的文艺精品会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只能孤芳自赏,自我陶醉。然而,空间效应也有其复杂性,如迎合市场的人为炒作、行政干预的强力操作、跟风应景的投机制作等都能造就虚假的空间效应。空间效应的真假有时很难一下子看清,这时就须要引入精品的另一个衡量尺度:时间验证。虚假的空间效应无论怎样云天雾海,最后总是经不起时间的验证。一些有空间效应的作品,一时被人们误认为“精品”,但很快在时间中走失了,被时间遗忘了,绚烂一时又复归沉寂,那不能算真正的精品。不好的作品各种各样,而精品只有一样:经得起时间的验证。空间效应的广度和时间验证的长度共同构成了检测文艺作品的经纬度。当然,时间验证也有复杂
32、的一面。有时,时间也会制造冤假错案。有些作品一时热闹又一时沉寂,后又热闹又沉寂,这也是文艺史不断被重写的一个原因。沈从文的作品在现代曾红极一时,在当代前30年竟无人问津,后30年又受到重视。凡高的作品一生只卖出一幅,死后却一画难求,价值连城。这些反反复复的现象无疑增加了判断作品是不是精品的难度。有人感叹,缺乏必要的时间沉淀,近距离评说当代文艺是一种冒险。然而,在相对主义中摇摆,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淖也是一种危险。其实,时间验证并非完全不可捉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间老人看似随手翻天覆地的背后,仍是有章可循的。时间对文艺精品验证的大致标准可以从在时间中倒和不倒的作品中找到答案。清朝的乾隆皇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303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黄冈)课件:专题复习11 文言文阅读(共12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