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教案2.5 古诗两首 人教新课标.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教案2.5 古诗两首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 上册 语文 教案 2.5 古诗 新课
- 资源描述:
-
1、题西林壁说课稿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题西林壁。一、说教材 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二、说教学目标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
2、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四、说教法 基于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理解,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五、说学法 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
3、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大部分,我先来说第一大部分 (一)激趣 新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我国古诗语言精练,寓意深刻,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问学生:你都会背那些古诗呢?学生纷纷展示自己所会背诵的古诗,当有一位同学背到望庐山瀑布时,我把话题一转说:大家见过庐山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你们仔细观察,看这是那个地方的风景。(出示课件)看完前三张图片,学生可能还不太清楚这到底是哪个地方
4、,但当他们看到第四张图片的时候,就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庐山的风景。(我相机板书:庐山。)我接着说:庐山的风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北宋大诗人苏轼也写下了一首引发后人深思的诗,它就是(板书:题西林壁)【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美丽的庐山画面,可使学生陶醉于庐山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进而产生要朗读这首诗的愿望。】(二)初读中晓意(课件出示全诗)1.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1)学生第一遍读诗的题目,结合注释理解题意。(2)第二遍读诗的题目,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做了
5、一些补充:苏轼在文坛享有盛名,但他的仕途却很坎坷,他由黄州被贬到汝州的途中,在游览庐山时有感而发,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2.接着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学生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齐读古诗,读完后我纠正读音。重点指导:“侧”“庐”“缘”“岭”的读音。(3)我读古诗,讲读法。一般来说,一句七言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4)播放音频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韵律。(5)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男女分组赛读。我相机评价,指导。3.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1)请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先小组内互相说,再指名让学生说。(2)我根
6、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随机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明白。(板书:晓意)【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让学生反复读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诗的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读到位,意自见,情必悟,为深入感悟做好铺垫。】(三)品读中明理1.品读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件出示诗句)(1)我问学生:从这两句诗看,作者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学生可能会说: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2)我接着问:从正面和侧面看,作者分别看到了什么?(3)学生可能会说:从正面看,看到了连绵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