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16 过小孤山大孤山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资源描述:
-
1、过小孤山大孤山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秋深潦缩潦:积水B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幸:幸而C信造化之尤物也信:相信D尝加营葺葺:修补【答案】C(信:诚然)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信造化之尤物也B与江山相发挥C首尾才六日D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答案】C(A.古义:特异之物。今义: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B.古义:辉映。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等充分表现出来。C.均为副词,才。D.古义:长江的西路。今义:江西省)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 B.C. D.【答案】D(A.均为混淆。B.均为看,往远处看
2、。C.均为经过。D.到,来到/靠近,接近)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倒影水中 B泛彭蠡口C今为定江军 D其间一日阻风不行【答案】D(D.被动句。其余均为省略句)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
3、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戍:把守B已非它山可拟 拟:模仿C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干:插D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辉映【答案】B(拟:比,比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
4、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B.C. D.【答案】D(A.副词,大概/连词,因为。B.助词,的/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C.介词,用/连词,来。D.均为连词,即使)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出了鲜明独特的形象。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答案】D(没有插入议论性的文字)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答案】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一下,与水光山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2)舟过矶
5、,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答案】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396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